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要求群众“有话好好说”,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好与百姓真诚对话的准备。在沟通中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两年前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引发居民质疑,如今获得99%群众支持,项目原址重启并顺利投产。仙桃用两年时间组织19批群众共2100人次,前往外地考察;动员万名党员干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化解了“邻避效应”。(5月2日《湖北日报》)
“项目很好,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从垃圾焚烧发电厂、城市污水处理厂,到高压变电站建设、PX项目选址,前些年,“邻避效应”引发的波澜接二连三。这里面既有专业知识匮乏、信息不对称、心存误解等原因,也与有关部门工作欠缺周全,不够细致、缺乏耐心有关——项目建设前期,“大干快上”,不让群众有发言机会;一旦质疑强烈,又“一闹就停”。
“一闹就停”容易,问题是停下来之后怎么办?把停工的项目当成烫手山芋不敢触碰,视作敏感问题敬而远之,当做政治风险弃之如敝履、避之唯恐不及,则项目烂尾,投入付诸东流不说,垃圾围城、污水淤积等紧迫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仙桃跳出“一闹就停”、“一停了之”的被动,以真诚态度、用心沟通,打消群众顾虑,实现了项目重启并顺利投产,给破解此类难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解决思路。
过去,一些干部想不通,明明是于民有利的项目,为何总是“一建就闹”?也有人抱怨“现在的群众不如以前淳朴”。实际上,“邻避效应”是社会发展和环保意识觉醒的产物,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它必然会来。1980年到1987年,美国预定兴建的81座废弃物处理场,大多也遭到了强烈反对,欧洲一些国家也是这样。这提醒我们,“邻避效应”是经济发展起来后人们对安全、环保、健康更敏感的一种阶段性心理状态。适应它,并做好充分应对准备,才能及时化解它。
在项目上马之前,要注重民众参与,既然一个项目的出发点是利国为民,就应与百姓充分沟通“利”在哪里,化“替民做主”为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保持足够耐心,留足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的时间,化“大干快上”为酝酿成熟了再动手;提升工作能力,化高高在上的官样说教为眼观为实的群众考察,开拓群众的眼界、提高百姓的认识,形成最大公约数,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求群众“有话好好说”,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好与百姓真诚对话的准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杜绝长官意志,克制权力“不由分说”的傲慢。“一闹就停”“一停了之”,是一种消极懈怠的“鸵鸟心态”;停下来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能力,最终让停摆的项目重启,利民惠民,是一种化害为利的、值得肯定的互动方式。但这毕竟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互动。降低成本的方法在于,把围绕项目建设的互动提前、再提前,取得周边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把反对建设的“邻避效应”转化为支持建设的“迎臂效应”。在沟通中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