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周磊
在人们心目中,有机就是生活品质和环境友好的代名词,意味着更天然、环保、健康、安全。可现实中,打着有机标的食品并不一定真是有机的。(5月7日央视新闻)
相比于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更高,不仅全程不得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等,连种子、土壤、水质、大气等都有严苛的要求。但卖概念往往比卖产品更赚钱,记者在一家知名全国连锁超市调查时发现,有机菜和普通菜被放在同一货架上,商品价格也相仿;追溯有机认证书上标注的产地,蔬菜大棚里却没有超市里售卖的这种商品;国家规定有机认证的土地上不得使用化肥,种植基地的耕地里却堆放着大量化肥;理应严格规范的检测证明,在有些人那里则是“你需要哪个我们给你办理就行”……追根溯源,问题表露无遗。无论是试图通过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迷惑消费者,还是背弃严格标准只在有机标签上花心思,无不揭示出有机产品供给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消费者仍是信息不对称的弱势一方。
食品安全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我们既要守住安全底线也要给予人们更多期待。在绿色消费理念的引领下,人们对有机健康蔬菜青睐有加。以高质量供给对接高标准需求,既可以激活有机蔬菜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热情,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但如果普通菜仿冒有机菜,以次充好流入市场,便容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无异于变相扼杀有机蔬菜市场的未来。
回溯有机产品的流通过程,堵住检测环节存在的漏洞至为关键。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各种食品认证主要是基地认证而非产品认证,且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这些客观现实向认证检测指明了努力方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将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扎紧有机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篱笆,这个极具潜力与价值的市场才能最终健全起来。
再美好的概念,如果没有产品质量的依托,也终将被消费者遗弃。有机标的含金量经不起化肥农药的侵蚀,有机标的可信度经不起鱼龙混杂的市场摧残。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该珍视消费者对高端市场的这份期许,在品质上做文章,在服务上下功夫,把有机标做真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