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虽然找不到亲生父母,却被4000多位“爸妈”倾情关爱。在襄阳市儿童福利院,130多名孤残儿童一直感受着“家”的温暖。
5月3日上午,当“草草义工协会”发起者耿辉来到福利院时,10多名孩子早已在操场上等待。
“你咋才来啊?”孩子们上前扯住耿辉的衣角,语气里有些撒娇,眼神里充满喜悦。耿辉俯身跟孩子们抱成一团,现场充满温馨。
“我们福利院的孩子,残障率达96%,大多数都很难有被领养的机会。像耿姐这些义工,在孩子们眼里就是‘爸妈’。”该院副院长廖红娅动容地说,没想到,当初的一个小想法,会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善。
事情要从8年前说起。当时,廖红娅发现,有些被领养的孩子,很难融入家庭生活,长大进入社会后,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
“这是因为孩子们缺少‘家’的概念造成的。”廖红娅说,在福利院里,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有“食堂、宿舍、操场”,对家庭生活中的“卧室、客厅、厨房”几乎没有认知,“融入家庭生活,是孩子们离开福利院后必须掌握的第一个本领。”
廖红娅将自己的想法与常来福利院做义工的耿辉一说,两人一拍即合,“周末爸妈孤残儿童亲情抚慰项目”由此诞生。
“简直就像瞌睡遇上了枕头。”耿辉说,给孤残儿童“找爸妈”的想法,在她心里已酝酿了许久。
从1996年起,耿辉就长期资助南漳县长坪深山里的一名孤儿。小女孩父母因车祸离世,耿辉经常去山里看她,一直供她到初中毕业,“每次去看她,都要步行走3个小时的山路。”耿辉说。2009年,耿辉跟10多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草草义工协会”,当年母亲节,他们组织了“为孤残儿童找妈妈”活动,得到襄阳市儿童福利院的大力支持。
2010年,“周末爸妈”项目正式启动,每一名想要加入的志愿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筛选和背景调查。
“我们必须考察这些志愿者是否有爱心,修养和品行如何。因为作为爸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关爱,更大的责任是言传身教。”廖红娅表示,关爱孤残儿童的尺度很重要,既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粗心大意,需要一定的帮扶经验和持久的耐心。“一旦关系建立,就要长期维系,不是偶尔关爱一下。”
8年来,福利院的孩子们送走一批又一批,人数从当初的240多人减少到130多人,但“周末爸妈”的数量却一直在增长。4000多名义工中,不断涌现出志愿家庭,他们轮流将孤残孩子带回家,带他们过节、游园,陪他们玩耍、谈心……在孩子们的眼中,“爸妈”的面孔一直在变,但那份来自“家”的温暖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