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讯(记者张磊、通讯员张玉铭)5月21日,从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面积达3000亩的麋鹿“安全区”施工已进入尾声,今年主汛期前可投入使用,确保麋鹿安全度汛。
2016年,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遇特大内涝,几乎全部被水淹没,最严重时只剩下300余亩干地供麋鹿落脚。麋鹿长时间在水中浸泡,拥挤在一起,极容易引发疫情,对种群繁衍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类似情况出现,2017年11月,在不影响麋鹿自然生活习性的原则下,保护区启动麋鹿“安全区”建设,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
据介绍,麋鹿“安全区”主要包括人工草场、泥泞区、电排站、电灌站、围栏等工程。“安全区”自成系统,不论汛期还是干旱期,均可为麋鹿提供安全无忧的生存环境。发生严重内涝时,可通过电排站将洪水排出,发生持续干旱时,又可通过电灌站引水补给,确保泥泞区和湿地植被供水。
人工草场内种植麋鹿喜食的植物,如紫云英、狗牙根、黑麦菜、益母草、牛鞭草等。在自然草源不足时,可将麋鹿引入人工草场。自然草场与人工草场交替使用期间,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防止湿地环境恶化,有效缓解保护区内的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