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国家保龄球集训队在湖北大学保龄球馆为亚运会备战。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毅
5月23日,备战雅加达亚运会的中国保龄球队一行16人在湖北大学保龄球馆进行为期10天的集训。6月2日,他们将从武汉出发前往新加坡,参加亚运会前最后一次热身赛。中国保龄球队教练张鹏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次在汉集训,要从中挑选出12名出征亚运会的选手,另外是为了新加坡公开赛热身。非常感谢湖北大学及湖北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
非奥项目遇经费尴尬
上世纪90年代,保龄球风靡中国。可短短几年之间,它却消失在国人的视野中,与之相应的,是全国保龄球赛道也逐步萎缩。直到2015年保龄球申请加入东京奥运会后,这项运动才开始在东部及南方一些大城市重现生机。然而,此前被一致看好的保龄球最终没能成为东京奥运会的正式项目。
作为非奥项目,保龄球运动获得的支持有限,其发展也受到了制约。一位圈内人士坦言:“国家队连自己的集训基地都没有,只能到处打游击,这不利于项目未来的发展和推动。”在广州和釜山亚运会上,中国队的最好成绩是银牌。据了解,即使是国家队集训队员,每人的月补助仅有千余元,为此,部分队员只能利用集训间隙,通过参赛来增加收入。
为了配合国家队此次在湖北大学的集训,学校方面提供了食宿训练一条龙服务,而省社体中心也做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少队员都委托记者表达谢意,“这里的训练和各方面条件非常好,感谢他们为我们备战所做的一切!”
再难亚运会也要冲金
雅加达亚运会的保龄球项目被减少了一半,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经验丰富的球队冲击金牌,而这方面,中国队显得先天不足。张鹏教练说:“其他国家队每个月至少出国参加一次大赛,我们全年只有两到三次机会,球队发展和经验积累都受到影响。”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中国队仍然拿到了世界杯、世锦赛以及分站赛的冠军,就差一个亚运会冠军。
集训队中的鄂籍队员王鸿波,曾在2016年斩获第52届世界杯冠军。王鸿波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设计专业,打保龄球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96年我到广东找工作,在一家台湾人的保龄球馆搞美术设计。员工每个月都会有几局福利球,打着打着,就喜欢上了。”最终,王鸿波成为职业选手并参加了这次集训队。
对于集训队队员而言,参加亚运会并夺得金牌是他们的目标,57岁的米忠礼是本次集训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他告诉记者:“在亚洲范围内,韩国、日本等实力不俗,但我们会证明,中国的保龄球实力一点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