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吃饭不该“物以稀为贵”
2018-05-25 07:23: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这既是一种爱家顾家的亲切提醒,也明确了党员干部应有的生活状态:做好工作的同时,把更多时间放在家庭上,少一些无谓的饭局,多一些陪家人吃饭的时间。

    5月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一篇文章: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非常辛苦,回家吃饭显得“物以稀为贵”。
    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组成单元,“常回家吃饭”是生活最本真的回归。曾几何时,很多人或被各种应酬“喝坏了感情喝坏了胃”,或因持续加班忘记了时间耽误了吃饭,或过于频繁的聚会耗去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以至于“回家吃饭”这么简单平常的事,竟变成了“奢侈品”。为什么《党员干部要以回家吃饭为荣》之类的文章引发普遍共鸣,就是因为在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人想常回家吃饭却不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醒各级领导干部:“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这既是一种爱家顾家的亲切提醒,也明确了党员干部应有的生活状态:做好工作的同时,把更多时间放在家庭上,少一些无谓的饭局,多一些陪家人吃饭的时间。各地各部门则需尽力成全这种“常回家吃饭”之盼。对公款吃喝应酬,必须坚决管住,谨防“四风”回潮,消耗干部的时间。
    对“忙得没时间着家”的现象,应科学看待。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充满亏欠,甚至累病累倒的同志,值得敬佩。也要看到,“常年住在办公室,几个月和家人吃不上一顿饭”毕竟不是正常状态。简单地以加班加点为敬业,也不值得提倡。各个岗位各司其职、高效干事,工作、家庭平衡好、兼顾到,才理想、才正常。加班吃工作餐的频率太高、叫外卖吃泡面的日子太长,身体健康和家庭感情无法得到保障。近段时间,我省有数名党员干部不幸倒在岗位上,针对这样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及时对工作强度进行调节调整,不断优化办事流程,努力提高运行效率;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省去表面文章,卸掉无效劳动,切实减轻干部负担。
    此外,还应树立“常回家吃饭”的社会导向。常回家吃饭是整个社会应有的一种生活状态。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三大攻坚战”正待党员干部克困克难,有时候有的部门、有的干部加班加点在所难免。保证所有人一到下班时间就都能放下工作回家吃饭,也不现实,但通过合理调度人员、安排轮休等方式,尽力成全干部“常回家吃饭”之盼却很必要。这既是对休息权的尊重,也是在树立一种积极的社会导向。“党风正、政风清,则民风纯。”党员干部是社会行为的示范,各行各业从业者在忙碌之余,也应崇尚健康温馨的生活方式,尽量多和家人一起吃饭、常回老家看看父母、参加孩子的班级活动……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会因为在家庭港湾的停泊,而变得舒缓、柔软、温暖,这又何尝不是在积蓄为事业、为梦想奋斗的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