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有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把科学家从“俗务”中解脱出来,让专业的人专心干他们专长的事,放开手脚为国家集聚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动力。
“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赢得热烈掌声。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迎来科学技术的春天。40年来,沐浴着“春天的气息”,我国科学技术步步推进,取得骄人成绩。目前,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早在2006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就感叹应酬过多,耗去了大量时间,有时不得不“躲起来做点事”。上海一位科研所所长每天疲于应付繁杂事务,只能把科研时间排在双休日,被称为“双休日科学家”。繁文缛节、应酬琐事透支科学家的精力,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10多年过去,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治。
正如有的院士所言,一些地方、一些机构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依然存在,名目繁多的评审评价让科技工作者应接不暇;一些地方动辄要求科研工作者参加各种事务性工作和会议,耗费过多精力;一些科研机构把科研项目化,科研人员不得不放下手头的研究应付填表;有的单位在报销上要求过于繁琐,许多科研人员被逼成了会计……这些表现突出的问题,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与现今的科学研究不适应,成了科技进步的阻力。“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态度明确;“通过改革,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方向清晰。总书记的话切中科研体制之弊,说到了科学家的心坎里。按照这个方向,有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把科学家从“俗务”中解脱出来,让专业的人专心干他们专长的事,放开手脚为国家集聚创新驱动的支撑和动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的很多科研人员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政府和社会应该创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们轻装上阵、闯关夺隘、自由驰骋,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