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成熔兴
6月5日,中国(武汉)国际自动化与机器人展览会期间,西门子、三菱电机、施耐德、格力等企业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在汉举行的2018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论坛。专家指出,要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光靠购买和安装机器人、传感器还远远不够,企业必须同步提升精益管理水平。
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战略顾问戎罡透露,不少正在推进智能制造的企业都面临类似的烦恼:用自动化技术节约了人力成本,却无法实现比人工作业更精准和高效的生产节拍,也无法应对新产品的生产;通过导入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不良品发生情况的实时监控,但由于缺乏分析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产线实现了自动化,但仓库物料配速效率低,产线的开工率无法得到保证和提升。“单纯用机械手代替人手,效果有限。”戎罡认为,要从生产现场出发,充分发挥人、机器和信息技术的协同,实现柔性生产,降低供应链、工程链全过程成本,达到推动尖端制造、削减企业成本,才能真正体现智能制造对企业发展的价值。
施耐德电气(中国)工业事业部智能制造竞争力中心经理王冰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国内不少制造企业进行信息化、自动化改造后,却以失败告终,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的项目不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和不良品率,“这并非IT(信息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而在于他们不是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不能从生产流程和企业经营目标的角度对工厂进行智能化改造。”
在美国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的2018全球供应链25强企业榜单上,施耐德电气位居第12名,比去年提升5位。王冰认为,其原因在于施耐德一直坚持OT(运营技术)为主导、IT(信息技术)为工具的智能化理念。
王冰形容,如果将一座智能工厂形容为一个人,那么精益运营专业能力才是这个人的“大脑”,改造者需要知道整个生产流水线上哪个环节有浪费,如何消灭浪费,哪些流程可以优化和简化,从而优化整个流程管理,提升考评体系。“信息化系统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是人的四肢,其作用是传输和实现‘大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