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周磊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娱乐方式,而从游戏诞生的那一刻起,如何防止游戏沉迷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过去5年,手游用户数从9000万增长至5.54亿,青少年成为游戏主力用户之一。近年来,陆续有网游因导致青少年沉迷而成为众矢之的,甚至被称为“电子鸦片”。
以“电子鸦片”之名控诉网游的危害,或许言过其实,但不难感受由其传导出的社会焦虑和恶劣影响。同一款游戏,有人会深陷囹圄无法自拔,有人只当做一种消遣方式,厘清两者间的差异,远比单纯向游戏公司施以道德大棒有用得多。不少专业人士指出,家长对电子产品致瘾性认识不足、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等因素,对孩子沉迷游戏有直接影响,但没有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电子设备往往替代了父母的看护,低龄孩子也可以从虚拟世界获得现实中缺失的各种体验。为青少年筑起游戏沉迷防火墙,父母应担起责任把好第一道关。
有害游戏的生命力,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复合成瘾、虚拟代入,不仅会冲击误导青少年的三观,还会埋下严重的社会隐患。纵观游戏市场,涉及暴力、色情的网游并不鲜见。有些成年人都抵御不了诱惑甚至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更何况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如果放任游戏产业“无底线”入侵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将是日后难以估摸的社会危害。从去年腾讯推出“最严防沉迷措施”的实践效果来看,网游治理任重道远。
吸引青少年群体的网游不同于一般的游戏产品,基于其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每一款产品在内容、价值导向、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审查,都应保持谨慎,甚至苛刻的态度。全社会在对待网游与青少年的认知理念上,需从“服务型”向“管控型”转变。把焦距拉得更远,必须站在孩子未来和国家前景的高度,集中各方力量瞄准并攻克“数字化原住民”遭遇的这一现实难题,并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型治理模式,使治理能力上升到更高段位。
千百次呼吁也抵不上有力有效的治理实践。在英国,家长纵容孩子玩含有暴力和性倾向内容的游戏会被控告失职;在加拿大,发行商隐瞒内容将受严惩;在韩国,有青少年过度沉迷于游戏的应对综合计划,在日本,青少年玩网游全程监控;在澳大利亚,禁止销售未分级游戏……凡此之举,为我们治理成瘾性电子游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办法。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已经不是决心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拳头硬不硬、措施实不实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联动,让青少年能够真正地融入和享受现实的生活,而不是在虚拟世界耗费光阴,蹉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