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灶台“柴改煤”“煤改气”
2018-06-11 07:16: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 汪校铃

    我今年55岁,住在大别山南麓英山县城。改革开放40年,单说家中灶台的变迁,就足以令人感慨。
    老家在英山县金铺公社汪家河大队童子垸小队,住在叫火炉尖山的半山腰处。从上村小学开始,放学后或放假时,都要帮家里上山捡拾枯树枝当柴烧。上初中高中后,放假时就得上远处高山砍柴,往返十几里地扛回几十斤的柴火,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家里大人月月年年担心的,除了缸里的米,就是灶里的柴。高一的暑假,我和堂哥带着镰刀跑到十里岗上的李家山堂姐家,在她家后山砍拾杂柴一个星期,柴火运回家够用小半年,算是为家里做了一件大事。
    改革开放初的1979年,我参加工作来到县供销合作社。和小山城里的大多数人一样,居住在一排砖瓦平房里,里间为寝室,外间厨房兼餐厅、客厅,烧火做饭用的是土灶铁锅,烧的是松枝杂木柴。柴火来源,一是单位统一购买再分给职工,每人一年分得千把斤湿鲜柴,然后从工资里扣款;二是自己在进城卖柴的农民手中购买。烧水煮饭炒菜要节约用柴,防止钱不够花或柴不够用,日子过得紧巴巴。
    到了1986年,我被调进县计划委员会工作,单位分配了一套68平方米的宿舍,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但入住前,还得请师傅搭个土灶,因为还得烧柴做饭。同时,开始享受计划性煤炭供应,可以买散煤也可以买蜂窝煤,但100市斤煤票只买到70个蜂窝煤,这时候家里是煤柴并用。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活跃,外来煤炭增多,市场供应充分,购买方便,加之县里开始控制柴木砍伐,1990年,家里就不用柴了,以蜂窝煤为主、电为辅。柴改煤,厨房干净多了。
    约在1992年前后,液化气开始进入小山城,靠液化气专用车运来,再罐装销售。但供应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家里煤与气共用。过了两年,液化气供应充足,购买方便,随之弃煤不用,厨房里的煤烟味没有了。这是一次煤改气的蜕变,突然间感觉煮饭炒菜轻松许多,厨房洁净许多,人精神许多。
    到了2009年,天然气公司来了,开始在小县城铺设天然气管道。2011年家里用上了天然气,原来的液化气罐退休,这又是一次气换气的飞跃。如今,不再背液化气罐上楼了,电子点火开关一扭,蓝色火焰烧炒的饭菜清香可口。厨房清洁,心里亮堂,这样的日子让人享受,让人感恩!(作者单位:英山县人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