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 汪东旭
“原先,我看到‘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这个名称,根本不知道这就是常说的‘工龄’。现在,工作人员将审批事项中一些‘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用语’。这个小小的改变,为我们带来了大大的方便。”对于宁波奉化区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接地气”举措,前来办事的群众连连点赞。(6月12日《宁波日报》)
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体现在许多细节上,在群众办事过程中,是选择拗口的专业术语,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白话,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不可否认,专业术语的形成,大多经过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真考究,表达和概括会更精准,能够以严谨的措辞涵盖更多的知识与内容。干部学习、掌握、运用专业术语,也是一种业务水平的体现。只有掌握好专业知识,才能不断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尽量减少错误的解读。
但是,表达专业术语,却不能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在单位内部、在具有相应知识背景的人面前表达专业术语,能够实现良好的沟通;但如果前来办事的群众对这些业务知识并不了解,就可能在拗口的术语中一头雾水,无法实现增进政策了解、回应疑问诉求、凝聚思想共识的初衷。
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是党员干部的工作职责。评判这一工作做得怎么样,靠的不是自说自话。人民群众对干部作风、办事效率、服务态度的评价,才是最客观、最准确的。党员干部要选择用群众爱听的、听得懂的语言,达到沟通或解惑等目的。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使用群众语言,代表的是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折射的是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观察问题,了解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才能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细节上精益求精、孜孜以求,既要规范化又要接地气,让办事人一看即懂,一听即会,实现“明白跑”,这才是真正的干部队伍“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