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要多一点为民情怀
2018-06-15 07:21: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 艾丹

    “房县黄酒”“宜味佳食品”“桥河”豆制品……湖北省已对8675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发放生产许可证,鼓励其联小做大、转型升级。同时,对无证无照、环境恶劣的黑作坊,坚决取缔。此举不仅对小作坊的生产环境和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传统食品生产趟出了新路。
    传统的工艺、熟悉的味道,是许多食品小作坊深受喜爱的原因。但是,小作坊因为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差,如果缺乏有效管理,也容易沦为“脏乱差”的代名词。治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一味关停、取缔不行,不管不顾老百姓的生活感受也不行,必须在市场监管和百姓需求之间找到最大共识。既要严管确保食品安全,又不能一棒子打掉生产者的创业热情,这恰恰是对“放管服”改革的考验。
    上海梦花街馄饨名噪一时,这家“弄堂小店”是很多上海人的味蕾记忆,而它因为无证照经营一度被关停,也曾引发热议,并受到李克强总理的关注。李克强总理从一家小店的关停,强调“放管服”改革“应更多从百姓角度考虑一下,尽量寻求更多人的‘共赢’。监管也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带一点对老百姓的感情。”一家馄饨店的存亡,在万千的市场主体中无疑是微小的,但对习惯了它的味道的上海市民来说,这家店被关意味着时光记忆的丢失;对小店的经营者而言,是一家人的生计受到了影响。作为监管者,该如何把握好分寸,如何在管理方式上创新,实则检验的是“放管服”改革推进的力度,以及服务的温度。
    散落在市井,深藏于民间的各种食品小作坊,亟待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更多没有受到媒体关注,没有被总理“点名”的小作坊而言,尤需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来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掌舵。为破解棘手的小作坊监管难题,2016年,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许可监管制度,提高准入门槛。给小作坊开具许可证,是严管作坊食品,升级生产条件,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一招。从简单的关停等措施,转变到许可管理制度,其实是对监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就是要坚定“放管服”改革的方向,坚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宗旨,带着感情为人民服务,不怕难、不避险,“放”出活力,“管”出公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