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若林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审计署公布了145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审计发现,除了扶贫资金被骗取套取、违规使用等问题仍有发生外,产业扶贫“垒大户”、金融扶贫“投不准”,部分扶贫项目绩效不佳,重复实施、停工废弃、高价采购,建成后闲置或无法使用等问题也凸显出来。
扶贫资金不仅看有没有虚报冒领、贪污挤占,还要看资金用得是否有效率;扶贫项目不仅看建起来没有,还要看后续运转如何,有没有形成“造血”功能。此次扶贫审计重点内容突出了“绩效”这把尺子,量出了当前脱贫攻坚中存在的低效、浪费、无序等问题。
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剩下不到三年时间。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各级地方政府的责任感紧迫感都大大增强,扶贫资金多起来了,扶贫项目多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也多起来了。扶贫资金不贪不占,是不是只要“花出去”“发出去”就万事大吉?产业扶贫是根本,是不是就“抓到篮子里就是菜”?健康扶贫要建卫生室,是不是只管房子修起来,不管村医、器械哪里来?如果不看过程,不重效果,脱贫攻坚就容易陷入造盆景、摆花架子的误区: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则一地鸡毛;表面上“大手笔”“大阵势”,实则让好政策落了空。
扶贫资金项目种种绩效不佳甚至不讲绩效的问题,其中既有工作作风不严不实、轻率浮夸的问题,也有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在有的领导干部那里,扶贫项目建不建是“硬任务”,建得好不好、管不管用就是“软指标”;在有的领导干部那里,脱贫攻坚只凭一腔热情、只讲“良好初衷”,却缺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深入研究、科学谋划。
“绩效”是一把尺子,是一种导向,更是一种约束。时时绷紧绩效这根弦,用绩效这把“尺子”去审视为民务实的作风实不实,啃硬骨头的能力水平强不强,我们才能真正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