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对江苏泰州市泰兴市进行“回头看”,发现两年前交办处置的化工废料丝毫未动就宣布完成整改;另一处污泥堆放点不减反增,从2万多吨增至约4万吨。数万吨危险废料就填埋在长江边,给周边环境和长江水质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雷霆万钧的环保督察行动,为何会遭遇改不动的梗阻?中央环保督察行动推进至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地心知肚明,可是“历史欠账太多”“整改经费缺口太大”总是成为一些地方假整改、不整改的借口。一些地方谈起环保整改态度坚决,又是开会,又是发文,行动高调,但实际上却没有动真格。在一些人的潜意识里,觉得环保问题既然是历史欠账,是在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的,那么自己也就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整改成什么样,也就不必过多强求。这实际上是不担当、不作为,躲避监管、逃避监督的表现。
欠账总有要还的时候。如果总觉得这个账不该自己来还,那么,环境问题的整改岂不遥遥无期?面对历史欠账,更应该拿出应有的历史担当,拿出直面矛盾、解决问题的勇气。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每走一步无不是蹚深水、破坚冰,触及到的矛盾问题既纷繁又复杂,丝毫不比环保整改少。如果改革的过程中都以“历史问题”“历史欠账”为由,那改革如何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发展的开路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他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对生态环境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各级领导干部端正历史观、权力观,担当起应有的担当,才能将改革发展推向前进。
一些地方在环保整改上出现梗阻,实际是思想上的梗阻。既然认识到是历史欠账,也知道问题严重,那么,今天的地方主政者就更应当增加一份紧迫感、责任感,真心实意、想方设法将这份欠大自然、欠人民群众的生态账尽早还上。任何理由在环境保护面前都不是理由,无论是以“经费不够”,还是“能力不够”为由不整改,都是一种“耍赖”心理。只有解除思想上的症结,才能在面对盘根错节的环保问题时头脑清醒,才能在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的大是大非面前态度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