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不厌百回读
2018-07-08 07:28:00 来源:湖北日报
    汪翔

    人之有书,好比树之有根,本根厚重则枝叶繁茂。韩愈《劝学诗》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诗中从多读、深思、虚心、躬行等方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多数人得到一本书,往往一遍读完后,就从此别过,再也不去翻它了。这种“一次完成式”的读书方法不是说不可取,就广泛涉猎来说未尝不可,但对一些必须深刻领会、掌握要旨的好书是不适用的,这样的书必须读好多遍。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读书的重要不在于读得多,而在于选得精和读得精。“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是一种耽误时间的做法。朱光潜认为,一旦遇到适合自己的好书,就要多读精读,例如他将一部《论语》反反复复读了许多遍,认为《论语》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角度看,都是一部绝妙的书。他曾经很喜欢体现了魏晋风度的《世说新语》,但还是觉得若与《论语》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书籍浩如烟海,每一次与书相逢,都是一种缘分。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首先得是自己喜欢的书,这样读起来又主动又有激情。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说,必定是能够启人心智、赠人智慧、引人向上的书。与之相对,那些内容低俗、快餐式的书籍,就不必多读,甚至大可不读。
    要读精,就必须用心读反复读。如果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即使多读也是不求甚解,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然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与其读十部无益之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里的“旧书”,就是指令人赏心悦目、百读不厌的好书。反复阅读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领悟的过程,用心读,每读一遍,会有一遍的体会,每一次不同的理解又是一种全新的收获,这就是常读常新。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学问家都有切身体会。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谈到自己摄取知识的方法时深有感触地说:“幼时殊无异人处。……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其箸,或对客不听其言,并自忘其语,皆记书默诵也。”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一生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以及斯蒂文森、吉卜林等作家的作品。他说:“我一生读的书不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我更喜欢重读。”他又说:“我们要在书本上多下功夫。我总是设法阅读一遍之后,再读第二遍。”当然,博尔赫斯重读的作品,大多是经典,他是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发现“经典”的意义。经典作品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可以吃透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需要读者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和思考,提炼作品的思想价值。在这种沉静沉思中,一遍又一遍重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深入到作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语言点、每一种情景氛围,犹如芬芳的花儿,缓缓绽放,既有花色之美艳,又有清芬之馨香。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北宋哲学家程颢云:“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深入一本好书的世界,简直妙不可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