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辉通讯员陈晖赵自云
省级贫困村钟祥洋梓镇龚集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一,昔日靠种小麦、水稻,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村里通过发展生姜特色产业,已带动8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村集体也有了收入。
脱贫要靠产业支撑
7月24日,洋梓镇龚集村烈日炎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田野中搭起一个个黑色遮阴棚,棚里生姜长势喜人。“还有两个月就可以收获了。”种植大户周永红说,龚集村的生姜品种比山东早上市40天,可以卖个好价钱。
种生姜,以前龚集村人想都没想过,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一亩生姜地基础投入成本要1万元。周永红是回乡创业者,他在山东从事建筑时发现山东生姜产业发达,而且生姜价格稳定,每亩收益过万,于是在龚集村试种了2亩地,但村里无人跟进。
“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方面,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三是缺信心。”去年,钟祥市农业局副局长苏勇到龚集村任第一书记,他得知占据全国生姜产业七成的山东近年因灾减产,于是请来专家考证,发现龚集村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生姜。
“要想实现脱贫,必须靠产业支撑,要发展生姜产业,只能从周永红身上突破。”苏勇与周永红商量,流转土地100亩,扩大种植规模,当年碰到好行情,亩均纯收入达1.4万元。赚钱效应带动全村贫困户纷纷跟进。“没有脱贫姜,我可能要穷一辈子。”贫困户周永兴说,种植生姜后,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万元。
种生姜并非一帆风顺
刚种生姜时,村民修沟渠、建泵站、打基井、搭遮阴棚,干得热火朝天,但很快,资金捉襟见肘。“生姜种植对灌溉要求高,既不能多,也不能少,灌溉成本高。”苏勇多方奔走,为村里争取2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解了燃眉之急。
随后,种植环节也出了问题。第一年每亩结的生姜明显没有山东大姜多。苏勇与周永红在地里找到原因:欠缺精细化管理。他们请来山东专家,引进新品种,加强农民培训,从育苗、灌溉到施肥,制定统一标准,去年生姜亩产突破9000斤。
生姜丰收了,仓储又成难题。由于生姜是四季产品,需要建大型地窖进行储存。苏勇又联系农业部门引进项目资金,动员村民挖了5个大型生姜地窖,砌红砖保湿,窖藏温度15℃至18℃,储存了4万斤生姜。
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
怎样通过种生姜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苏勇想到股份制分红的办法,他与村两委商量后,与生姜大户周永红签订协议,将积极争取来的1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周永红的10亩地种植生姜。周永红每年固定分红4万元。这4万元的分红60%用于支持贫困户生姜种植的成本开销,40%作为村集体收入,帮扶贫困户解燃眉之急,这样既可带动贫困户发展生姜产业,又可增强村集体的帮扶能力。
龚集村支书曹涛介绍,通过倾心帮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点燃脱贫信心,现在全村还有31户未脱贫,除14户五保户,剩下17户有望通过种植生姜实现脱贫。
路对了,走再远也不怕。龚集村开始规划围绕生姜做大文章,未来生姜种植面积计划扩大至1000亩,并成立合作社进行生姜深加工,开发姜汤、泡姜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