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外卖商家使用复热菜肴包制作外卖,并不是“店内现场制作”,而商家也没有将使用菜肴包的情况告知点餐人。成都市消协发出消费提示,呼吁各平台餐饮商家在开展网上外卖订餐服务时要履行好告知义务,主动告知消费者是否使用复热食品、向消费者明示商家地址、餐食制作日期、质量、规格等信息。(8月9日《成都商报》)
自网络订餐诞生之日起,问题就接踵而来。从黑作坊无证经营,到外卖中发现“不明物”;从外卖小哥与消费者发生矛盾,到消费者给差评遭遇报复,一份小小的外卖,总是衍生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你点的网红外卖可能是10天前做的”则再一次刷新了消费者的认知:原来我们所吃的外卖,可能是商家加热过的菜肴包。纵然当地消协及时发出提示,但这样的“提示”会否产生效力,仍有待时间检视。
商家与外卖平台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不能置消费者的权益于不顾。无论是为了提高送餐效率还是降低经济成本,使用菜肴包充当餐食原料,但消费者以为是现场加工的,这种期望落差的存在难言合理。火车飞机上出于安全考虑,禁止明火而使用菜肴包,消费者尚可理解。外卖行业为追求效益而大量使用菜肴包,显然是打了相关法律的擦边球。难道只因安全性过关、没有触犯相关法规,就应当容忍这种不明不白的售卖行为?况且不少出自小作坊的菜肴包也未必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责任纠纷就会变得愈加复杂。
创业不易,守成更难。外卖行业拥有庞大的年轻拥趸,发展至今实属难得。要想留住积淀起来的消费群,就得守好信任的纽带——让消费者可以在外卖平台上,清楚地看见所有与消费行为有关的信息。摆出一副行业老大的傲慢姿态,甚至暗中搞“小动作”,蓄意隐瞒消费者关切的重要信息,变相挤压公众的选择权,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须知,让消费者信赖可能需要三年五载,但失去消费者的青睐往往只在倏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