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石头 戴志伟
工地上的粉尘、渣土污染,令人烦恼。
在武汉的一些工地,正悄然发生改变:工地施工和降尘,不用外界一滴水,全靠从土里“挤”;新的施工思路和技术,让出土量不断削减,渣土不用运出工地,而是“就地吃掉”。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武汉的这些工地,探访了施工的“独门秘籍”。
5万立方米的渣土不出工地
“据核算,项目建设至今,共产生40万立方米渣土,其中5万立方米被就地‘吃掉’。”提起削减渣土外运量的成效,中冶39大街项目部施工经理吴利民颇感自豪。
对武汉市民而言,呼啸而过的渣土车,以及随车翻起的灰尘、泥块,是“心头之患”。
挖出的渣土去了哪里?是工地里自建了消纳场么?“工地位于青山区繁华地段,紧邻长江、寸土寸金,哪有地方自建消纳场?”见记者疑问,吴利民大手一挥:“走,带你去看看!”
中冶39大街项目是房地产,包含8栋楼、一所幼儿园,以及一条长200米、直穿小区下方的城市通道。施工前,吴利民带着同事们对工地的渣土出土量进行了电脑建模。通过计算发现,小区除了地面建筑,还规划开挖面积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库,车库的库顶建好后,需要回填4万立方米渣土,用作小区绿化及道路建设。
一场“渣土魔术”逐渐在吴利民心中清晰起来:先开挖地下车库,待地下车库成型时,开挖城市通道,城市通道及部分楼栋的渣土,全部用于地下车库库顶的用土回填。
与此同时,在建设地下车库时,将传统的“双边制模”施工工艺改为“单边制模”。吴利民解释,在建设地下车库的外墙时,以往需先用土木材料制作“Ⅱ”型模板,再向模板中灌注混凝土。为制作模板,工人们需在模板两侧各挖出40厘米宽、8米深的作业区。
“其实,在挖车库的深坑时,工地四周会搭建支护桩,防止泥土塌方,而以支护桩为支撑,砌起一面砖墙,也能作为一侧模板。”吴利民说,采用“单边制模”技术后,工人们只需搭建一侧“Ⅰ”型模板,作业区空间也随之减半。仅此一项,又可削减8000立方米出土量。
工地用水全从土里“挤”
烈日当头,记者来到中国一冶北湖污水处理厂及附属工程土建三标段施工现场。工地喷淋设施正下“毛毛雨”,扬尘在线监测系统显示,PM10浓度为15微克/立方米。“洒水降尘本身不稀奇,稀奇的是,我们施工、清洁用水,全部来自土壤中‘挤’出的水。”项目部技术人员晏忠强自豪地说。
晏忠强介绍,工地距长江5公里,土壤含水量高,如果不将土壤中的水分“挤”干净,将影响施工质量。为此,项目部专门在4000平方米的施工区域内,打了30口降水井。按常规,降水井抽出的水,将排入市政管网,但晏忠强没这么做。他指着工地的一个蓄水池说,早在工地开工前,项目部就专门在地下布设了供排水管,将蓄水池与降水井、喷淋设施、灌浆管道等相连,降水井抽出的水,汇集到蓄水池,经增压泵供给整个施工区各环节使用,还能供给工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目前,该工地日均用水量1000多吨,均是从土里“挤”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