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维度反思幼儿体质恶化
2018-08-14 07:28:00 来源:湖北日报
    周磊

    最近,有两则报道引发社会关注:令家长焦虑的是,近年来升学焦虑从高考向低龄化蔓延,校外培训机构打鸡血式的鼓吹在其中推波助澜;令社会焦虑的是,我国幼儿的肥胖率、近视率等指标持续攀升,3岁至6岁的学龄前幼儿体质状况也不容乐观。疯狂的校外培训,不佳的幼儿体质,两者之间兴许存在某种内在关联。把后者完全归咎于前者未免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幼儿体质堪忧是畸形教育结出的一枚苦果。
    比炎炎烈日更火爆的,是“一座难求”的暑期培训班。不是赶场似的奔赴于各种培训班,就是晚上九十点还在题海里奋战,所谓的“快乐暑假”不过是换了个场景埋首书卷。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学习何止是孩子的主业,在许多家长眼里俨然是“唯一”。当“3岁至6岁幼儿应每天参加体育活动两个小时以上”的目标,遇上被智艺类培训填补得满满当当的现实,很多时候就会沦为一种纸面的尴尬。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质量普遍不足,业已成为制约“幼有所育”的一块突出短板。补齐与否,关乎孩子健康,关乎家庭幸福,也关乎民族未来。
    体育锻炼被有意无意地剥离教育体系之外,凸显出我们在教育导向上的偏差。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说过,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少年儿童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家庭、学校、社会都要为少年儿童增强体魄创造条件。而在现实中,有意识缺位的问题,体育锻炼与幼儿的跑跑跳跳几乎被画上了等号,认为运动量足够就行;有精力不敷的桎梏,在充满着“起点焦虑”和学业比拼的教育氛围里,锻炼往往被排在学习之后。健康的体魄来源于良好习惯和长久锻炼,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关照和引导。如果不把钱和精力花在健康上,就得花在治病上,对谁都莫不是这个道理。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在全面旨在发展,任何一个方面跛脚,或是任其畸重畸轻,都会对孩子的明天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古人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在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今天,孩子的身体健康堪忧是一个严肃的、沉重的话题。全社会务须认清孩子幼年时期的运动不足、不科学,可能给孩子以后生活带来的负面效应。并以健康的名义,实现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协同联动,将孩子从繁忙的学业中拉出来,给予他们应有的体育锻炼和户外运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