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岁月的挽歌
2018-08-19 07:27:00 来源:湖北日报
    □ 黄心怡
    木屐声声,小巷深深。提到颜料坊,首先想到的就是位于秦淮河畔的颜料巷子,但其实中国最早的专业颜料制造和销售起源于苏州,去年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一位苏州的“国宝守护人”为观众揭开了《千里江山图》青绿之色千年不败的奥秘。荆凡的长篇小说《颜料坊的故事》是中国首部以国画颜料为书写对象的现实题材成长小说,题材新颖,富有温情,通过龙凤胎姐弟姜思和姜年的孩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颜料制作、补画、刺绣、年画等传统手工艺,也勾勒出了颜料坊思年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载沉载浮。此间少年也慢慢长大,不断发现自己,敢于选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命色彩。
    荆凡的文字很美,就像苏州河的水,安静自然,像中国画,端庄静谧。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和美有关,为美而喜悦,为美而辛劳,为美而焦虑,连死亡都是美丽的。这座颜料坊,是荆凡美学情感的栖息之地,除了颜料坊,文中还有绣坊、狮子林、七星泉等古色古香的意象,品味她的文字,像是做一个童年的梦,撑着油纸伞,在竹桥上吱呀地走过,在布满青苔的石板上跳方块,那是美的散步。
    文中塑造了许多手艺人——爷爷、父亲、母亲、云阿姨、韦老师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手艺的绚烂色彩,我们可以看到春风秋月、落英细雨的意境,他们不仅仅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姜思和姜年的童年生活也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天真烂漫,无拘无束,没有功力的强压的体制教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父母给了孩子最无私的爱,孩子们在最美好的年纪不断地探索自己,探索美的世界,因此,这也是一部有关成长的小说。
    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它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中国画以“丹青”为名,因为颜料给了它精、气、神,可惜的是随着素描教学的开始,中国画逐渐没落,尽管化学颜料也能够画出五彩斑斓,但却涂不上历史的厚重感。颜料坊是美的存在、美的产物、美的化身。颜料制作工艺是门细活,出精品需要工匠的耐心,这种工匠精神也体现在《颜料坊的孩子》中,著名文学家曹文轩评论道:“在这个娱乐至上、以笑为先、日益轻薄、不断滑向平面化的时代,也许端庄,才是更宝贵的品质。”
    如今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很多古建筑面临拆迁重建,颜料制作手艺的流失,七星泉的被填……它们的离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只是在我看来,要读懂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要看其光鲜亮丽的名片,也要走进沧桑的一砖一瓦,一窗一门,因为它们的背后都有着鲜活的故事,凝聚着新陈代谢,传承文脉的历史价值。《颜料坊的孩子》让我们在读懂故事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这是现代人无法抹去的无奈和伤感。
    “擦得干干静静的窗户里吹进一股新鲜的风,混杂着颜料的气息,像晕开的颜料透过薄薄的纸,扩散开起去。”当我们看到素淡雅洁的国画颜料的时候,殊不知制作颜料的过程才是一场充满惊喜的体验之旅。愿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通过《颜料坊的故事》看到这个过程,回味自己的童年,并且愿意参与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座颜料坊里感受中国工匠精神,于缤纷的色彩里领悟成长的真谛,这首岁月的挽歌啊,闪耀着人性永恒的光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