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在每一个案件中浸润人心
2018-09-03 07:34: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法治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是植根在国法、人情交织,感性、理性并存的社会现实里。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规定,对个案是非曲直的法律评价,对社会价值共识的确认和引导,正是这一案件能在专业性和社会性上获得认同的原因。

    江苏昆山市公安、检察机关通报了“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结果,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一纸通报,一锤定音。
    和一些备受舆论关注的案件有所不同,“昆山砍人案”没有进入法院审判环节,依法撤销于海明案件,在公安机关侦查,检察机关介入后完成。这个结果使得舆论围绕这一案件的讨论得以平静,焦虑得以缓释。昆山公安、检察机关对案情事实、法律适用作出的清晰陈述,把握边界,展现定力,对群众关心的当事人是否涉黑等问题给予的清晰回应,不遮不掩,以正视听。
    法治不是存在于纸面推演的真空中,而是植根在国法、人情交织,感性、理性并存的社会现实里。在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中,不法侵害往往猝然发生,防卫者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把防卫的边界和分寸把握得像“教科书”一样精准,这个时候,法治如何体现权威?过去,当刑事案件的定性需要在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严格依照法律认定为正当防卫,并非易事,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只要打死人就是故意杀人”“只要致人重伤就是故意伤害”。回头来看,这起案件中,“正当防卫”在专业领域和社会意见层面都有不同声音。通报结果充分考虑到防卫者面临的紧急情况,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纵不枉,依法裁判。依法准确适用正当防卫规定,对个案是非曲直的法律评价,对社会价值共识的确认和引导,正是其能在专业性和社会性上获得认同的原因。
    过去,曾有研究者对全国各级法院公示的正当防卫案件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在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并不尽如人意。“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结果让人们对正当防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如何准确适用法律规定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在社会心态上有一定的“兴奋感”。但应明确,这起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让我们看到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但这并不是说,适用边界就可以扩大化,以后事实有不同的相关案件都可以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结果照应民意,但并非屈从于舆论声浪,紧握法律的标尺,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是这样,对防卫过当、故意伤害甚至故意杀人的认定,也是这样。
    “合法没有必要向不法让步”“以正对不正”。“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结果被称为一堂生动的“法治课”,但这堂课教给普通人的,是可感、可知的法治道理。社会并不完美,公平正义仍会遭遇阴霾。在“昆山砍人案”调查处理带来的法治启示中,有一条鲜明有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需要真实而深刻的注脚。对普罗大众来说,有什么比每一起案件中的公平正义更能让人触摸法治的温度,感知它浸润人心的力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