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适度饮酒,也可能伤身
2018-09-15 07:37: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王纬珺 聂文闻

    俗话说“小酌怡情,大饮伤身”,真的如此吗?近日,一项发表于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没有所谓的安全饮酒量,即使“适度饮酒”也可能伤身。本刊邀请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杨玲教授为读者解读这项最新研究和带来的警示意义。

    前沿研究告诉大众什么

    杨玲教授介绍,该研究由多国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分析1990-2016年间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的694个关于个人和人群饮酒量数据源,以及592个关于酒精摄入风险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综合系统分析了全球范围内酒精摄入与死亡、残疾及疾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迄今为止关于全球酒精摄入引起的健康问题的最全面评估及研究。研究者向公众给出了酒精的安全摄入量——0,也就是说,对于酒精摄入,根本就无“安全”可言。
    杨玲教授说,该研究抽样调查的2016年全球15-49岁的男性和女性中,酒精都是导致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其中女性死亡人数占27.1%,男性死亡人数占18.9%,有近1/10 的死亡都是酒精造成的。

    酒精摄入至少与7种癌相关

    杨玲指出,饮酒时摄入的酒精经转化后形成的乙醛,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Ⅰ类致癌物,容易增加癌症的患病风险。众所周知,大量饮酒有害身体健康。新西兰科学家曾发表文章表明,酒精摄入至少与7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其中包括了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等。
    杨玲解释,酒精在人体代谢吸收的过程其实很简单,主要靠两种酶: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饮酒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两个小时左右就会被人体全部代谢吸收。酒精进入人体后,体内的乙醇脱氢酶会先把少部分酒精转化为乙醛,剩下大部分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再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脏把乙醛氧化为乙酸、二氧化碳和水。如果乙醛没有被乙醛脱氢酶完全转化,那么它就会造成造血干细胞DNA损伤。如果不能修复DNA损伤,则这种损伤将成为永久性的,造成免疫缺陷,增加癌症的发生率。

    饮酒量或许没有“安全值”

    既然大饮伤身,那么小酌怡情为什么也不可以?
    杨玲介绍,一年前,《英国医学杂志》上曾发表一项研究,即使一周饮8-12杯啤酒,也会导致大脑海马体发生变性和萎缩,白质结构也发生改变,从而对认知、记忆等功能造成损伤。半年前,在《自然》杂志上先后有两篇重磅研究指出,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会导致DNA双链断裂,导致染色体重排,造成干细胞DNA永久性伤害,提高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由剑桥大学研究者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酒精摄入与全因死亡率正相关,摄入量为每周0-100克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最低。喝酒还与中风、心肌梗死之外的冠心病、心衰、致命性高血压、致命性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保持正相关。大数据表明,在这些疾病上,喝酒是没有所谓的安全值的。也就是说,只要喝酒,疾病风险就要高于那些不喝酒的健康人。
    杨玲介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然而国外多项研究表明,每天饮酒量25克也超过了酒精的预警防线。考虑到各国人群基本情况和身体素质各不相同,我国可能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调查研究,或许不久的将来会重新定义健康饮酒的最适合剂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