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空间和生命极限挑战
2018-09-16 07:37: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通讯员 黄玲 肖雨

    2012年8月,武船集团建造的“深潜”号成为我国首艘深潜水工作母船,交付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使用。9月15日,武船人士介绍,6年来该船多次参与国际海洋救捞行动,因其硬件配置的先进性和建造质量的可靠性而广获国际赞誉。
    2014年4月16日,韩国“世越”号渡轮沉没。2015年8月上海打捞局赴韩,历时590天成功将“世越”号打捞上岸。整个过程中,由“深潜”号担纲的潜水作业累计完成逾600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超过13000小时,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均创世界之最。
    2018年1月6日,巴拿马籍油轮“桑吉”号在我国长江口以东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后爆燃,“深潜”号随即赶往救援。1月13日,“深潜”号在距离“桑吉”号仅10米处稳定停靠,用吊臂将4名救助人员吊到船艉,登船搜救。这一过程中,“深潜”号DP-2动力定位系统发挥重要作用,在不抛锚的前提下自动将船体稳定在海面岿然不动,定位精度达30厘米。
    武船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志钢表示,我国要建设海洋强国,意味着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小船舶乘风破浪于万里海疆之上,对海洋救援救捞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俄罗斯库尔斯克核潜艇沉没、韩国“世越”号沉船事件可以看到,进行高难度海洋救捞的保障能力是建设海洋大国的必备条件之一。
    海洋救捞工作与饱和潜水能力紧密相关。所谓饱和潜水,是指让潜水员身着潜水服直接在海底高压环境下进行较长时间的潜水作业。相对于“蛟龙号”在常压环境下遥控舱外机械臂作业不同,饱和潜水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漫长的增减压过程,让潜水员适应海底高压后出舱作业,危险系数高,尤其适用于沉船打捞、海底科研等需要人工精细化操作的作业环境。
    一直以来,饱和潜水都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命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世界饱和潜水史上,下潜深海300米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2012年8月,武船“深潜”号交付使用,首次具备了饱和潜水300米的技术能力。2014年1月12日,在南中国海海域,上海打捞局6名潜水员通过“深潜”号成功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入313.5米的海底,标志着中国首次进行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取得圆满成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