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平台,锻“焊将”
2018-10-09 07:33: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李昌琼

    从背负着沉沉行囊闯天涯,到在武汉有一室一厅的居所,34岁的李启龙难掩兴奋。
    出生在武汉市蔡甸区一个农民家庭的李启龙,22岁离家打工,几经辗转,与“钢构”结缘。优美的蓝光弧和璀璨的焊花让李启龙着迷,一路成长,成为中建钢构华中大区武汉厂焊接技术攻关班班长,2016年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在12年淬炼中,李启龙自豪地说:“阿尔及利亚机场、武汉绿地中心等众多地标性建筑里都有我的汗水。”
    在中建钢构华中大区武汉厂,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许多农民工白手起家,一番打拼和奋斗,开启了幸福的人生。
    1600名职工,95%都是农民工。这组数字,对于中建钢构华中大区武汉厂来说并不轻松。
    “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该厂党总支副书记周跃自豪地说,有技术才能立得住,通过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帮助农民工转型成产业工人。
    入职武汉厂的门槛并不高,只要年龄适合、吃苦耐劳,都可以成为这家工厂的一员。相较于许多央企而言,这更似“无门槛”。“因为这样才能在更广层面上吸纳农民工。”周跃说。
    没有经验就请老师傅传帮带,有经验的则进行安全、专业技能的培训。
    就在这“人人均等”的“起跑线”上,许多农民工在一步步刷新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迈向人生的新高峰。李荣清、朱强、李启龙等不仅参加了马来西亚标志塔、华中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等的建设,有的还取得“嘉克杯”国际焊接技能大赛佳绩,成为国际“焊将”。
    焊工被誉为钢板裁缝,当看着一张张平淡无奇的钢板,经过自己摆弄,有了多姿模样。那时,焊工们的心中就涌动着别样满足。
    每个季度召开的全厂产业工人大会,是一次技能比武的盛会,优胜者不仅可以获得证书和奖金,还会进入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库,成为车间班组长。
    “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今年33岁的童学志已是一车间焊接班班长,他颇有感触地说,在这个新的平台上,他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工友们,收获了另一种成就感。
    每周五晚上7时,公司的67名班组长都会和工友们分享心得、探讨专业,这已成为大家庭里最有默契的约定。
    “铁骨仁心”,在公司门口,磐石上刻着这四个字。周跃说,他们会给每位工人制定职业计划,从大家关心的工资待遇、身份转变入手,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更高层次的职业追求。
    2015年,公司设立“李荣清创新工作室”,其任务是对焊接骨干进行技能培训和车间工艺创新。工作室的3名成员,一头扎进资料室,日夜攻关,进行上千次试验,完成国内首个建筑钢结构mini型焊接机器人工艺手册,有力推广了自动化焊接设备在行业内的应用。目前,工作室取得了5项国家专利,推广了9项技术创新课题,诞生了2位高级技师。
    “从一个技术娴熟的传统工匠,转变为一名操纵智能机器的产业工人,这是时代变革的要求,既需自己努力,也需公司助力。”李荣清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