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莉 通讯员 徐栋
开栏的话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展示新气象、实现新作为,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建功立业,不懈奋斗。
今日起,本报开设“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奋斗力量”专栏,记录和描绘在推动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进程中,奋斗者的足迹、创造者的情怀和开拓者的力量,展现荆楚儿女创造新时代光辉业绩的壮志豪情。
清晨的山林,淡淡的薄雾尚未散去,柔柔的阳光洒向成片的金黄色向日葵花海,花海尽头是正在建设的农家乐和客房。
“明年夏天,游客们就可以住在这里,避暑休闲、品茶赏花了!”王宗华说。
10月3日,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龙潭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王宗华参观他开发的乡村旅游建设基地。
王宗华是土生土长的高桥乡人,对山区的贫穷落后深有体会。1994年高中毕业后,17岁的王宗华到武汉武警部队服役3年。退役后,他先后干过文印广告、啤酒代理。2008年,他和战友在武汉合伙投资50万元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经过两年辛苦努力,公司生意红火,他和家人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此时,王宗华却做出了很多人都不理解的决定,撤出资金,回家乡创业。他说:“我生在大山,走得再远,生活得再好,心中也时常思念家乡,总想有朝一日能回家乡做点事,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2012年,带着多年打拼的全部积蓄,王宗华回到家乡,通过流转承包了面积达4500亩的荒山,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立体生态观光农业。
这座荒山上有74户人家,常年不通水不通路,下上一趟山要花七八个小时。于是,在为产业基地修筑道路时,王宗华投资新修公路14公里,其中6公里是为方便村民出行绕道修建。虽然多投资了60多万元,但终结了山上不通公路的历史。同时,他投资40万元整修水库,保障基地和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因为天气干旱,烟叶亏损20多万元;第二年,基地的四季豆丰收,却碰到连续阴雨天气,山路泥泞,运货车上不了山,四季豆全部烂在地里,又亏了40多万元。面对重重打击,王宗华一度想要放弃,可面对乡亲们希冀的眼神,他咬牙坚持下来。第三年,在交通部门支持下他又投资70多万元,对原来的土路进行了硬化,恶劣天气运货车也能上山。
2015年,产业基地逐年盈利。目前,注册成立了宜昌嘉宸合盛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和兴山县格林美林果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200万元,修建了基地厂舍、办公用房,建立了300亩的林下蔬菜、药材种植基地,200亩的烤烟种植基地,30万袋规模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几年来,累计创税近100万元。许多外出打工人员选择在基地做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合作社还吸纳龙潭村、龚家桥村240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许多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宗华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农民工”、宜昌市十佳新型职业农民标兵、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等。
“计划用5年时间,利用基地有利资源建一个集种养结合、休闲观光、避暑养生的生态农场,游客们可漫步原始森林、高山湿地公园、天然氧吧避暑纳凉休闲,可吃农家饭居民宿,到白茶基地品茶论茶。到那时,家乡更加美丽,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富裕。”展望未来,王宗华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