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地发明家的艰辛与欢悦
2018-11-06 07:35: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杨麟 通讯员 邢军

    直面“辱”:
    那需要一往无前的勇气

    发明并非一帆风顺,在严永刚的记忆里,质疑与嘲笑是绕不过的坎。
    2006年,严永刚在余家头料具基地发明钢管转运车时,遭到了人生的最大一次羞辱。
    那天,经过他精心研制的钢管转运车就要一试身手了,公司的领导们闻讯全来了。一圈圈的工友们站着,大家凝神静气,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个新玩意。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两个轮子的钢管转运车却怎么也吊不起成捆的钢管。
    一遍、两遍,无数遍,最终老严的钢管运输车却放了“哑炮”。大伙们渐渐散去,但奚落的声音却清晰地传过来:“一个只有中专学历的工人,怎么能搞出什么发明?”“从来都是和料具打交道,会折腾出什么新玩意?”“那时,真想把头埋进地缝里。”冷静过后,他一头扎进车间,一遍遍画图纸、找资料,分析原因。
    突然,一日深夜,老严灵光一现,在拔杆上加一个手动葫芦(一种使用简单、携带方便的手动起重机械),不就解决了吗?一台利用杠杆原理吊起钢管的两轮便携式钢管运输车问世。
    便捷式钢管运输车终获成功,各大工地争相采用。
    搞发明14年来,失败和质疑常伴随严永刚左右,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原有的生产模式,认为他的创新举动过于简单,羞于动手,更有甚者会责骂他没事找事,老严从不争执,一笑了之。“创新要耐得住寂寞,经受住质疑和失败。”严永刚坦言。

    对待“荣”:
    那终将成为过眼烟云

    2007年8月,严永刚发明的钢管转运车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拿到专利证书时的那种兴奋,严永刚至今都难以忘怀。“严师傅,特大喜讯啊!你的发明获国家专利了。”公司领导专程赶到车间送来证书,同事们纷纷祝贺,他从此也成了大家眼中的工地发明家。“搞发明,更应谨防被成功冲昏了头脑。”严永刚对创新有着深邃的感悟。
    一次次炫目的光环,并未让严永刚迷失自我。从一个只有中专文化程度的建筑工人,到自学成为中级工程师,他先后进行了工艺、工序、工具等革新、改造12次,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终将成为过眼烟云,”严永刚说,发明永远在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更加刻苦钻研,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新发明。
    还是戴着那顶白色安全帽,还是穿着洗得有些发白的工装,还是在那个实验室,严永刚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轨迹:发现问题、反复试验、改良工具、创新发明。
    走进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余家头料具站,钢管、扣件堆积如山。严永刚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维修,保养这些材料,然后循环使用。“近年来,人工数量锐减一半,任务量却增加了4倍。只有用斑驳双手在简陋的车间创新改良工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人少流汗。”严永刚说,“每当看到工友们用上自己的设备,我的内心就会无比满足,这是证书和奖金所无法给予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