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尽到防谣破谣的社会责任
2018-11-08 07:38:00 来源:湖北日报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对媒体而言,破一则谣言不只是做一则报道,而是以公信力廓清迷雾、扫除纷扰。对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而言,它们往往掌握着对抗谣言的大量专业、权威的资源,有效的信息发布、适时的纠偏矫正,必不可少。
    近日,一篇名为《新警察法出台:向警察索要执法证或被拘留》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标题抓人眼球,语言耸人听闻。《法制日报》微信公众号刊文《辟谣!网传新警察法解读文章造假!》,通过采访专家,对此及时作了澄清。
    检索可见,2016年12月1日,公安部网站发布了警察法修订草案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至今,修改、审议、通过这一系列的程序还在进行中。网络上热传的文章,虚假传播尚未完成的法律修订工作,并加以煽动性的文字:“会将您像抓猪一样捆起来并塞进笼子里,被‘强制’而导致的身体伤害是小,您的伟大的颜面将会荡然无存”“当你悠闲地走在大街上,有警察突然上来查验你的身份证件,请记住,一定要毫无条件毫无借口的配合呦”……曲解原义的语言,影响公众判断,误导群众认知,在一次次转发中扩大了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
    街头巷尾往往是人民群众与法律相遇的地方,以往一些执法个案曾有过警示,也引起过关注。一些公众号看到了这个话题可能引起的社会关注度,炮制出来的网文因此收获“10万+”的阅读量。但要知道,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样随意整合加工的文章在网上传播,漠视法治的严肃性、权威性,对草案稿第十六条的规定——“人民警察因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依法查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证明身份的证件”进行曲解,用看似生活化的语言,把虚假的威胁和恐惧带给大众,这是把舆论往推动警民关系紧张的方向上引。
    这篇网文今年6月在网上出现过,时隔4个多月,又改头换面继续在各大平台热转。接力转载的,有“为您提供最新最快资讯”等字样赫然在目的职能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也有顶着“有态度,有温度,有信仰”等宣介文字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这些信息发布渠道,在给不实文字变体、加粗、变颜色、配图上花心思,但似乎没有读一读草案稿原文的兴趣,有直接端出“新鲜出炉”的“敏感”,却没有查验法律修订是否完成的基本常识。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些官方微信公众号,不假思索地加入热转,其“官方”身份,很大程度上为不实信息当了更大的传声筒和扩音器。
    最近几年,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我国的立法工作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有很多都和人民群众的权益息息相关。一些平台和渠道在这种相关性上做起了“文章”,博眼球,赚流量。“十大法律谣言?你中了几个?”“这些法律谣言你相信过吗?”澄清式的盘点也不时有之。应该说,法律有其专业性,有的谣言社会个体可能还破不了。在辟谣这个环节,我们要看到,对媒体而言,破一则谣言不只是做一则报道,而是以公信力廓清迷雾、扫除纷扰。对职能部门和专业机构而言,它们往往掌握着对抗谣言的大量专业、权威的资源,有效的信息发布、适时的纠偏矫正,必不可少。
    谣言之害必治,造谣、传谣要深治,澄清、纠正也要更及时。深一点看,一个正常、理性的社会蕴藏防谣、破谣的巨大储备,为用好这一储备尽到责任,再“热乎乎”的传言、谣言,最终都会“冷清清”。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