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扯扯说解锯
2018-11-18 07:41:00 来源:湖北日报
    杨龙声

    传说是鲁班发明了锯子。锯子的种类很多。现在那些电动的不说,当年仅手动的就有横头锯、切锯和解锯等好几种。以前的木匠师傅,出门总是带着一大捆锯子,长的短的宽的窄的,收拾得快锋锋的,用起来得心应手。横头锯主要用于把木料横着锯断,粗的用大锯子,细的用小锯子。而解锯是专门用于把木料纵向解开的,所以叫解锯。当年建房子做家具,要花费好多时间解木料。顺着木匠画好的墨线,把原木解成椽子、板子。
    解锯跟别的锯子不一样。一是锯齿的方向是逢中朝两边斜分的,来回拉都起作用。二是锯架是双手平端的,两个人面对面站着,一来一往,反反复复,朝下使劲儿。把画好墨线的木料固定在门框或柱子上,两个会解锯的人搭班儿,呼哧呼哧,拉拉扯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做房子打家具的人家特别多。听说哪家动了工打土墙建新房,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不请自来。吃过早饭,打墙挑土的人员配齐了,剩下的人就两人一组拉锯,解椽子解板子,吆吆喝喝,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当年在乡下,会解锯的人不少,可真正干起来,技术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有的很内行,有的却是新手。解锯这事儿,既是力气活儿,又是技术活儿。一站一整天,拉拉扯扯,时快时慢,时高时低,浑身都在用力。一天下来,腰酸背疼胳膊僵。所以农村有句顺口溜:“吃肉喝酒,说走就走;打墙拽锯,最好莫去。”解锯也是要技术的,关键是两个人配合要默契,站姿要平稳,锯架要端平,用力要均匀。拉的时候顺其自然,不能用力过猛往下压着硬拽,送过去时稍微搭点劲儿。两个人要是不合手就难了,要么拉着很吃力,要么会“跑线”,锯路不能依着墨线走,别别扭扭,弯弯拐拐,解出来的椽子、板子包包洼洼。虽说大伙儿都是自愿来帮忙的,可一天到晚,主人家好吃好喝地伺候着,要是干不出活来,解出来的东西瘪瘪怪怪,自己都过意不去,人有脸树有皮呀。
    给主人家帮忙解锯,要想干出活来,除了选个好搭档,还要会选锯子,选木料。锯子大都是从别处借来的,有的新有的旧,有的快有的钝。哪一把好用,全靠眼力。不同的树木,材质不一样。柳木、杉木软而脆,杨树很绵缠,花梨木虽说硬但比较脆。锯子好用木材好解,轻轻松松就能胜过别人。做啥事都是有窍门儿的。
    遇到个好搭档,解锯不仅不累人,而且还蛮轻松。手里拉着锯,嘴上说说笑笑,打谜子猜,说歇后语,讲身边的轶闻趣事,有说有笑,乐在其中。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