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帆升
这是一个一辈子劳碌的人。1959年通山县富水水库大坝筑起后,举家迁到九宫山脚下的高湖乡,由于吃不饱肚子信了邻居的话迁到赤壁泉口农场,在改革开放初又搬回慈口乡老屋村五斗湾。水库南岸村庄日照时间短,土地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本来就土地少,后来的更是无插针之土,连个菜园地也只能从弟叔伯那里匀出一丁点来,要种粮就全指望砂石土的荒山了。
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乡里工作,常听到徐善龙的名字,讲的是他不分晴雨一天到晚开荒,比愚公还勤耕苦做,常受到省市县领导接见。但我一直只闻其名未见真人。
今年晚秋,河水与蓝天一色,鹰盘旋在河面可以见到自己潇洒的英姿。我终于踏上拜访之路。在富水湖南岸老屋村一组河边,喊了半天,组长满山岭找才找回徐善龙。只见壮实的他满头白发,挎个竹篮,篮内一把剪子,一条尼龙袋,见面二话不说就招呼下河,开动机船隆隆几声把我们带到了他经营的其中一个岛上。陡峭的坡,风化石土壤,全是挂满金黄的纽荷尔脐橙,枝条压得弯到了沙砾地面。
在橙园里边走边听他聊从小英雄气概,要比别人强。壮年时全家11口人,父母,妻,7个儿女。一大铁锅子的红薯,是大多数日子的常态。挑过两口鱼池,养了几年鱼。曾有3年六月份住在山上开荒,垦出100亩茅草石头山,栽上5000棵蜜橘与纽荷尔脐橙,套种红薯等庄稼。这地都是他带着老婆儿女刀割锄挖,割茅回填,在石头缝里挑土,到河边退出水的地上挑土上山弄成的。他用的锄头比别人的厚、长,经挖,总共挖坏了几十把,实在修不好的就请铁匠回炉重铸。在后背山还栽了20亩杉树林,有20年了,树径达到两尺围。
徐善龙身体硬朗从来不生病,68岁时还在湖里泅十几米深的水,一天捡起两百斤鱼。今年75岁了,霜降时冒雨上树摘山茶,一天两担,摘了10担,每担都是130来斤。问他身体棒的秘诀,他说是劳动锻炼,睡得早,半夜醒了就爬起来练操,每天喝茶,晚上喝一点酒,饮食上加强营养少不了鱼或肉。
算起收入,徐善龙有些保守,乡柑橘销售中心的郭春桃是全乡代销户,她快人快语报出徐善龙去年橙子收入7万元,今年干旱估计也有6万多元。这都是他一人摘一人挑,挑下山挑到船上,开船从南岸送到北边慈口乡码头卖的。
问起这么老了还这么干为什么?他觉得干活有乐趣,有味,想干。认为干活对自己好,身体好;对孩子好,减少负担;对国家也好,不给国家添麻烦。
如今儿孙们都外出了,就剩他一老汉守着两栋两层楼房。房内有500多口贮藏柑橘的木箱,是他自己上山伐木加工的。还有50多担挑橘的箩筐。在一间厢房的木梯上挂着20多把各种形状的锄头,有角锄、草锄、板锄、耙梳、尖锄。
一只狗不离身边,上十只鸡常年供应鸡蛋。屋边两棵银杏正在黄叶飞飞,枇杷、佛手柑,长得正当其时,5棵胸围尺余高十几米的桂花树,每年香飘满河满岛。四五棵山桐子树耸入蓝天。对于拥有3个小岛的“岛主”徐善龙,他的生活是十分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