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切”根子在“过关思维”
2018-11-19 07:50:00 来源:湖北日报
    □周磊

    据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消息,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山西开展“回头看”工作中发现,太原市迎泽区在禁煤过程中,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媒体报道,在太原迎泽区康乐片区,木头、废纸等成了紧俏货,环保检查人员一句“只要不烧煤就行”,更是十分荒唐。
    迎泽区是太原市中心城区,也是老城区。在不具备集中供热、“煤改气”的条件下,强制“禁止燃煤进入社区”,没有考虑居民实际情况,当地居民只能被迫采取“土办法”烧木头取暖。废旧材料燃烧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空气污染,显然扭曲了能源改革的本意。正如督察组所认定的,这是一起典型的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却影响民生的“一刀切”行为。
    “有万千种理由推动‘煤改气’,但没有一个理由让人挨冻”,基于这样的共识,去年原环保部就发出了特急文件,要求各地在推进散煤治理工作中,坚持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但是,在现实操作中,为何“一刀切”屡禁不止,再三出现公共治理与民生诉求脱节的现象?说到底,还是懒政惰政在作祟。太原是产煤大城,推广清洁能源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么“只要不烧煤就行”,要么发个电暖气,却根本不管居民用不用得起电,这种既未兼顾到民生冷暖,也不可能改善环境的行为,反映出的不只是政策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更是将“过关思维”凌驾在了民生急需之上。
    实施“煤改气”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纸禁令就能一蹴而就、万事大吉,尤需在日拱一卒的行动中精细操作、步步推进。等到寒冬已至才“临时抱佛脚”,只求眼前能过关,不顾居民要取暖,既挫伤民心,也挫伤环保政策的公信力。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把环保“一刀切”作为生态环境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问题纳入督察范畴,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积极纠偏。“煤改气”的工作,既要考虑到投入成本问题,又牵涉到各个区域的现实条件,从实施前的充分预案,到实施后的评价反馈,都要考虑社会承受度和人民满意度,实施过程中更要多方筹划,体现政策执行温度,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态环境改善落实为民生福祉。
    清洁能源是关乎长远的生态治理举措。认识到这种长远性,我们就更要意识到,无论是“煤改气”还是企业排放的治理,临时禁止、突击治理的方式既不管用,也过不了关。根本上认识到环境保护和民生冷暖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就要把“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结合起来,优化公共政策的价值排序,把工作做在平时,靠“冬病夏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去达成目标。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