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执纪必是精准执纪
2018-11-19 07:50:00 来源:湖北日报
    □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为什么有的执纪行为缺乏担当的宽肩膀,不敢监督?为什么有的执纪问责简单化,鼓打不到点子上,笛吹不到眼子上?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刚性执纪缺乏准确把握。凡事过犹不及,不敢担当是“不及”,跑偏走歪是“过”,都影响纪律这条高压线的生命力。
    日前,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委针对备受关注的“副局长晚间洗澡未接巡视组电话被处分”作出回应称,党纪处分不恰当,决定撤销。并指出,“县委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整改类似问题,防止执纪问责简单化。”
    监督执纪,事关干部前途命运,事关党规党纪不可触碰的权威性,牵涉甚重。联系类似事情看,无论是以前山西屯留县纪委作出的关于对该县一中南校区部分教师假日AA制聚餐饮酒的通报,还是福建宁化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签发的关于对该县两名小学老师及公职人员“在占道经营摊点买菜”等问题的通报,虽然不妥不当的执纪行为得到纠正,错误决定最终都被撤销,但产生的舆论震动,带来的警示,不可小觑。
    在变化的党风政风中,刚性执纪的力量和效果为人民群众真实感知。但有的地方、有的人,思想认识、理念思路、方法措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不敢担当,不敢真正板起脸来监督执纪问责,怕得罪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出了事藏着、捂着、闷着,或者“装睡”,对违纪现象装作没看见;有的跑偏走歪,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当成简单的“四个筐”,或生搬硬套、机械操作,或随意转化、畸轻畸重,损耗了刚性执纪的威信。凡事过犹不及,不敢担当是“不及”,跑偏走歪是“过”,都影响纪律这条高压线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精准”这一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强调要提高精准理解、精准发力、精准落地的能力。“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精准思维习惯,干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化、大呼隆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这样的话语深刻揭示了看似不同的问题背后的症结。
    刚性执纪,何谓“刚性”?指向的不只是力量感,更是建立在精准之上的权威性。我们看到,那些让党心民心为之一振的刚性执纪,铁腕力度赢得巨大认同的背后,正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运用纪律处分的原则和尺度去衡量处理问题,以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效果,释放出了强劲正能量。反过来看,为什么有的执纪行为缺乏担当的宽肩膀,不敢监督?为什么有的执纪问责简单化,鼓打不到点子上,笛吹不到眼子上?从根本上讲,还是对刚性执纪缺乏准确把握。面对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信心和力度,在执行上定力不足、犹犹豫豫、怕这怕那,就很难做到有胆有识,难免对“刚性”底气不足。“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导向虽然明确,但如果不考虑前提条件,不考虑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能厘清分寸和边界,就可能随意挥舞纪律处分大棒,这样的执纪看起来“刚性”,实则无力。
    树立政坛清廉之风、养成干部廉政之习,之所以任重道远,既因为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也因为监督执纪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心有规矩、行有尺衡。共产党人是最讲认真的,精准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推动管党治党不断走向“严实硬”,执纪从严必是有力支点。刚性执纪必是精准执纪,用担当精神托底,发现问题精准定位、剖析问题精准定性、处置问题精准到位,才能让“打铁的人”成为“铁打的人”,以“自身硬”推动“作风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