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擎
近日,人民网盘点了今年被列入儿童用药“黑名单”的常用药。据统计,今年1月-11月国家药监局已发出30多份药品说明书修订公告,其中大众熟知的双黄连注射剂、柴胡注射剂、万通筋骨片等都成了重点关注对象,更被明确强调“儿童禁用”。
过去很长时间,儿童用药没有在人群上进行独立区分,“吃药基本靠掰、剂量基本靠猜”是常见做法,由此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和健康风险。把一些常用药列入儿童用药“黑名单”,有助于儿童用药的安全精准,也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基础性认识,为儿童用药安全装好“指南针”,加上“安全锁”。
医学的结构恰如一个“人”字,一撇是技术的医学,一捺是人文的医学。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才能写出最美的“人”字。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在这方面要求更甚。我国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其第24条针对健康权和医疗保健权专门规定:“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和健康,并享有医疗康复设施”。儿童用药安全正是健康权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数据显示,我国现有14岁以下儿童超过2亿,随着二孩政策全面落地,儿童人口基数还会进一步扩大。从现实来看,《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为12.5%,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成人的4倍。完善儿童用药相关政策,聚焦凸显的问题,对应的正是认识和行动的升格——儿童就用儿童药。
以前,针对儿童用药问题各方面有很多提醒,比如别过度依赖药物,别轻信食疗或者纯植物配方“安全无副作用”等等。检索这些年国家层面的行动,从2014年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保障儿童用药的若干意见》,到多部门公布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从完善儿童用药的法律政策和体系,到建立儿童用药“黑名单”,都不只是原则性提醒,而是在顶层设计上给其他方面的行动以基础、以支撑,借用改革领域的说法,就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应该看到,医疗知识明显存在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职能部门、医疗机构掌握的信息要远远超过患者及家庭,后者对医疗服务信息的获取能力相对较弱。儿童用药多由家庭进行,但制度规范、医疗机构是牵引性力量,这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供给决定了需求,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医嘱模糊地说,药也就只能模糊地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用制度规范、科学专业的知识托底,让更好的供给匹配更深的需求,儿童这个庞大且特殊的群体的安全用药才有可用的资源,可行的方法。“指南针”装好了,需要用起来,“安全锁”加上了,需要真管用。法律政策、医生资源、药品资源、终端服务、大众认识,挽起手来,才能呵护儿童健康成长,托起健康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