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凝聚一个温暖的家
2018-11-26 07:38:00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诗社成员在热烈探讨。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孔帆升

    诗心处处有,诗社积聚诗心而生,湖北很多县市都有诗社,通山县原野诗社成立只有6年,从当初的12人发展到现在的173人,在全县名气渐旺。今年来,诗社在微信群每日开课,群友轮流开讲,还布置“七日一诗”的作业,日常采风诗作不断,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通山的传统文化一直保持很好,民间诗人以前就经常组织活动。”71岁的现任诗社社长赵祖培回忆,2012年春节大家聚会时终于下定决心,成立诗社,有了组织。在通山县九宫大道322号,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穿过斑驳的栅栏门,看到诗社白墙上的章程齐全,七八名诗社成员正围坐一起热烈讨论着。
    诗社刚成立时有一半成员来自农村,而今涵盖各行各业,年纪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是25岁的成韩笑,加入诗社才3个多月,老诗人们夸她,“诗写得好,有灵气。”成韩笑读高中时就喜欢诗,今年大学毕业后在县财政局上班。“我是地道的通山人,以前就听说过原野诗社,看过他们出的诗集,当时很惊奇,我们这个小城里人才济济。”成韩笑所在单位就有好几人进了诗社,她也是通过诗作打动了诗社前辈,顺利入社。
    和其他诗社的随性不同,原野诗社给人感觉比较“严苛”:每晚7时至8时,诗社在微信群开课,主题成系列,譬如诗词的手法、格律、起承转合等。上完课还有作业,一般是每周交一首诗,或是命题诗,或是杂咏,有时半个月交3首诗,诗作都发在群中,由大家自由评论。成韩笑说:“这种学习过程让我很有收获。”
    诗社每年还举办4次以上的公开讲座,给爱诗者办培训班。这两年,所办刊物《原野诗词》进入农家书屋以及18所中学。“我们想用古老的种子传递新的文明,助力通山争创中华诗词之乡。”赵祖培说。今年7月,诗社到石门村采风,有感于石门村因精准扶贫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了一组诗。
    采访中,成员们纷纷表示: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诗社也是一个温暖的家。
    56岁的何敬忠因工伤卧床6年,生病前他喜欢诗词,生病后加入诗社。“现在,我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写诗。”每当疼痛时,他就写诗给自己加油。妻子吴丽娟说,他手脚不能动弹、不能打字时,就一字一句念给她听,她再敲出来。“难以想象没有诗,他怎么能熬过来。”
    诗友吴伏境写过一首《野风吟》,是对原野诗社的注解——
    原野之声发俚乡,穿溪越岭过荆湘。
    随春疏柳乐天韵,入夏摇荷朱子章。
    素玉雕梅崇陆伯,金秋醉月忆苏郎。
    新时联草兴诗社,一派笙箫万里扬。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