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抗风险能力要与便利化齐头并进
2018-12-06 07:33:00 来源:湖北日报
    周磊

    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的兴起,病毒也在追随支付“新潮流”。近日,国内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病毒:微信二维码支付勒索病毒。病毒侵入后会要求用户扫描窗口弹出的二维码支付赎金,并窃取用户各类账号密码。(12月5日央视财经)
    针对此次病毒的危害性,国家网络安全专员李铁军表示,这次的“勒索病毒”加密技术很容易破解,12月1日就已经发现了,各大安全厂商也及时做了安全措施。4日,微信和支付宝也分别回应称,已第一时间跟进,对所涉勒索病毒作者账户进行封禁、收款二维码予以紧急冻结,目前用户财产和账户安全不受任何威胁。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之余,也不时让人看到其“锋利”的一面。不少人对去年上半年席卷全球的“勒索病毒”还记忆犹新,当时国内一些医院、加油站、公安交警的内部系统纷纷中招,导致部分业务被迫暂停。最近流行的这款新型勒索病毒,则直接以锁死受害者文件为筹码勒索赎金,行为更为猖獗。与“病毒风暴”的屡屡相逢,让公众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网络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病毒的每一次爆发,都是对我们网络系统安全程度的检验。从“勒索病毒”出现,到腾讯方面连夜研发解密工具,并成功破解病毒,从时间线上看,反应和行动是迅速的,对于电脑被病毒入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及时消除风险的背后,是技术能力和应变措施的双双升级。普通网民或难想象,个人信息是以何种安全等级存在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因如此,对于拥有庞大用户群体、深度影响公众生活的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巨头,既要对任何形式的网络黑产犯罪亮明“零容忍”的坚定姿态,更要具备持续精准打击网络黑产的应对能力。
    网络世界同样是个风险世界。勒索病毒已感染数万台电脑,且范围还在扩大,正如德国媒体所言,“攻击显示数字化社会的脆弱”。尽管国内多家互联网安全团队破解了这一病毒,但站在每个普通用户的立场来看,信息泄露的风险是否依然存在?受害者的损失该由谁来承担?可能蔓延开来的隐患如何拔除?怎样筑起更牢固的防火墙?这些都是需要积极探讨和解决的议题。与其亡羊补牢,不如主动出击,排查风险,防患于未然。
    与网络病毒的一次次较量,都推动着网络安全技术更新升级,更提醒着我们网络安全这根弦须臾不可松懈。可贵的是,公众应对风险的心态也变得愈发成熟。不为信息泄露和支付安全担忧,是身处网络世界的人们共同的心愿,面对新一轮病毒的爆发,人们不再恐慌无助,而是继续享受着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这种心态转变所折射的,正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不断升级的考验和挑战的能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