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江汉平原腹地汉川市,老家城隍镇杨集村离市区不远,距离中心城区也就十几公里。自离开家乡到城里求学、工作、生活后,每年回老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每偕妻回老家,看到那一条条乡间小路、一垄垄绿色田畦、一棵棵杨槐垂柳、一池池清水碧荷、一缕缕袅袅炊烟,都能勾起我儿时美好的回忆,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让我倍感亲切和温馨。
然而,家乡那条百年老街却已物是人非,每当我漫步街头,难以再见昔日的繁华与喧嚣。家乡的老街,在我记忆里越来越模糊,我只能从童年记忆的碎片里去搜寻和拼凑老街的点点滴滴。
家乡的老街因村而得名,叫杨集街。这条街曾经远近闻名,盛极一时。杨集街长约300米,宽约10米,它依河而建。听祖父讲,上世纪初,交通不便,老百姓出行都是靠走水路为主。当时杨集村地处中心地带,而且水路畅通,周边十里八乡的农民都是撑船来到这里,用自己的农作物来换取油盐酱醋、火柴、布匹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日用品。
那时从远处来到杨集街赶集,要经过一座石桥,桥头桥尾共立着四尊石狮,形象威武勇猛、英姿勃勃,这座桥取名“狮子桥”。遗憾的是1956年发生特大水灾,桥头两尊石狮被洪水冲走,只剩下另外两尊伫立在街头桥尾。今天走上街头,仍可清晰看见这两尊石狮,保存完好。
那时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木板房,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房子也没有多大改观。在我的孩提时代,也曾在街上看到过几栋纯木板房,虽然陈旧,却也透露出古色古香。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街道两旁的居民逐渐拆除了简陋的木板房、砖瓦房,纷纷建起两三层的小洋楼,杨集街逐渐显现出一些现代气息。每当晨曦微露、红日破晓之时,街上便叽叽喳喳热闹开了,上街买菜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街道两旁,卖菜的摊贩一个挨着一个,各式各样的菜品种类繁多、荤素齐全;百货商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顾客忙着选购自己所需的日用品,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小吃店里,热干面、糊汤粉、瘦肉汤、蛋炒面等各式美食热气腾腾,人们上街买菜购物后还不忘饱餐一顿;理发店里,师傅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热情地为顾客洗发、剪发、烫发……热闹的场景,为这个美丽的乡村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杨集街,一条狭小且拥挤的小街,它满足了乡亲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让在这里经商的摊贩和店家发家致富。百年小街,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杨集人温暖而甜蜜的乡愁。
时间的年轮跨入新世纪,一部分富裕起来的村民搬迁到城里安家落户,还有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村里留下来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乡人烟越来越稀少。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镇农贸市场、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上街赶集,有的到县城,有的到乡镇,杨集街也慢慢变得萧条,曾经的喧嚣也变得沉寂。我每次回老家走上这条老街,路还是那条路、房还是那些房、桥还是那座桥,但它往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杨集街完成了它的使命,最终归于平静,它热闹繁华的场景只能成为历史,留在我的记忆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印记也会慢慢淡去。杨集街,在我的记忆里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