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本月20日,恩施自治州首府恩施市民政部门发布公示称,拟命名、更名城区60条街道,将八县市地名和州内主要景点、民族特色融入州城的路名中。此公示随后引发高度关注,有网友发出了“不尊重习惯”“不好记、会绕晕”等质疑,更有市民反映,路名还没最终确定,却有新路牌已挂出来了。(12月24日《楚天都市报》)
随着城市的扩容与发展,区划调整、地名变更,是城市发展进程不可避免的调整。但地名、路名从来不是简单的字词变化这么简单,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地名路名是历史的形成,是文化的沉淀,展现着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性格,记录着城市的历史、展现着城市的美学。更重要的,这种历史和文化,都是从日积月累的市民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每一个地名都是市民的生活背景,镌刻着居民的情感印记,指引着广大市民的交通出行,还会影响到收发快递、身份证件、家庭或单位地址变更等等。就这个意义来说,地名变更尤其一口气命名、更名60条街道,是典型的事关广大市民生活的公共决策,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与民意充分互动是其必需的前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意的参与性体现不够,是此次街道更名从一开始就引发舆论热议的重要原因。据了解,此次更名是基于服务生态旅游的需要,但无论是对旧道进行更名也好,对新路予以命名也罢,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市民生活需要。如果市民出行都感到“一头雾水”“不好记、会绕晕”,服务生态旅游又何从谈起?如果只追求“有民族特色”的新名字,不考虑约定俗成的老传统、老习惯,这样的“特色命名”是否有生命力、有认可度?城市路名并非只能一成不变,但是变更必须在推动城市发展、服务旅游建设和尊重传统习惯、减少生活不便之间找到平衡点。在互动中把握好这种平衡,尽可能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一个城市才能既有崭新的面貌,又有生活的温度;既能对外来的游客有吸引力,又能让本地市民有归宿感。
值得关注的是,既然命名、更名城区60条街道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下一步还将组织各方讨论,那“路名没确定,新路牌已挂出”的现象就值得警醒。“征求意见”既是公共决策的必经程序,也是减少政策摩擦力的有效办法。从端出方案到意见征集,从倾听呼声到吸纳调整,每一步都应该真起来、实起来。征求意见一发布了之,徒有“广泛征求”的形式,既会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多倾听群众的意见,真接纳群众的建议,是查找问题的捷径,更是优化政策的法宝。当下,社会治理纷繁复杂,利益格局日趋多样,民意的充分释放是价值充分显现的必要前提。从不少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开设社交平台账号,到地方领导留言板、舆情监测系统,民生政策的制定与群众的互动越来越便捷、越来越频繁。决策制定者要变征求意见为“真”求意见,把“真”求转化为真知、真诚、真改,更深入、更广泛、更有效地与民意互动,在不断校准中提高政策质量,更精准地发现并维护好公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才能凝聚起更多的社会共识和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