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权健事件”近来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截至1月7日,权健公司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随着调查步步深入,权健公司的面纱被层层剥落,但其背后已有太多受害者付出了金钱和健康的沉痛代价。这起事件,让公众再次把目光投向保健品行业的乱象和传销痼疾。
保健品非法传销产业链,自上个世纪90年代延宕至今,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短短13年间,权健违法违规不断,还是迅速做大做强,并在2013年拿到了直销经营许可证。庞大的“权健帝国”是如何平地起高楼的?尤其需要警惕的是,直销牌照在现实中是否异化成了违法行为的“挡箭牌”,还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权健”,持着直销牌照,干着“拉人头”搞传销的勾当?“有证”不等于拥有护身符,从束某某被抓当天,央视微博就直言“别让权健背后的人跑了”。舆论的追问,指向的不只是权健,更是由它带出的灰色利益链条。
从法律层面看,传销与直销或不难区别。但揆诸现实,由于一些直销企业精于算计,加上公众认知水平有高低之分,两者之间的界线渐渐成了模糊地带。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治病,理应是常识。但传销企业精心的包装、高超的“忽悠”,往往让受害者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像病毒裂变一样扩张迅速,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伤害。2015年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2018年的网络传销调查显示,相信熟人传销导致上当受骗金额超过5000元的案件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到40.12%。“权健”产品所称道的功效,可谓漏洞百出、匪夷所思,却有一批批贡献年营收额近200亿元的忠实拥趸。神化保健品、虚假宣传、大打亲情牌,以免费体验、健康讲座、集体旅游等社交活动为幌子吸引下线,这些以健康、情感、利益相加持的传销伎俩,其实是一些非常低级的骗术,却很容易麻痹以老年人为主体的消费人群,并通过捕获其心理需求对其加以控制。绵延数年的传销活动,今时今日依然能够逆风生长,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得不引起重视和深思。
对权健事件,调查和反思不能浅尝辄止,查处与整饬也不能突击作罢。当前,全国多地对“权健”经销门店开展调查,希望各地既以权健事件为契机,净化保健品市场生态,又当跳出“就事论事”的小圈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清查相关问题,以有效、持续、彻底的行动,打掉“权健们”的存量,遏制“权健们”的增量,控制“权健们”出现新的变量。为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