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海冰
图为:天道酬勤
图为:一生好入名山游
图为:草书中堂 杜甫绝句
图为:行书斗方梅影写窗
湖北书法家
人物名片
刘欣耕,湖北省书协顾问,曾任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篆刻委员会委员(兼全国展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百余次入选国内外书法篆刻大展,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单位及藏家收藏。曾出访韩、日等国,或讲学或举办个展。出版《历代草书技法通讲》等编著10余种。
书法、篆刻、绘画,三门艺术既各自独立,又关系密切,都积淀着中华文化艺术精神。刘欣耕书印画俱佳,彰显着非凡才气,著名画家周韶华在观看刘欣耕书画篆刻作品展后评价说:“三绝之合,当名于世。”
刘欣耕对书印画的热爱自幼年起至年逾古稀从未间断。小学三年级大字课上,他的临摹总被老师展示,遂对书法产生兴趣,之后又爱上画画,用毛笔模仿山水花鸟。见中国画上都盖有印章,他就到刻字铺花钱刻了枚,可印章到手,左看右看总觉不对劲。“后来才明白,刻字铺的章虽工整,却谈不上艺术性”,这激发了他自己动手刻印。
直到上高一,刘欣耕经人介绍,得到书法篆刻界前辈陈定可指导,才走上正路。之后,又得唐醉石、杨白匋教导,他遵照老师教诲,认真临习古代大家字帖,临摹秦汉古玺印,勤学苦练,进步很大。
30岁出头,于1980年,刘欣耕篆刻作品就入选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一同入展的还有我省多位老先生的作品。调到书法报社后,刘欣耕对书法、篆刻更下功夫,退休后,有了大块时间,将绘画也捡起。
刘欣耕涉猎书体较多,后来更偏爱草书。他称,曾有一段时间,他感到所写草书缺少大开大合的变化和个人风格,在不断琢磨、否定和实践中,他将目光移向大自然和其他艺术门类,调整笔势,重构草法,将江海奔腾的滚浪之势和民间龙舞翻滚之势寓于草书,形成气势磅礴、连绵贯注的新草书样式,受到书坛同道肯定和赞誉。
刘欣耕的篆刻创作融合了古玺、封泥的意蕴及浙派、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的艺术手法,追求质朴古雅、空灵而富内涵的艺术诣趣,文字运用、刀法章法、印面艺术处理等都具新意。他曾为北京一景区创作“九州山川”巨印,重达4吨,被誉为“天下第一石刻巨印”。
“艺术创造的本质是表现人”,刘欣耕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及气势,自青年时起就注重多读书,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作品除展示精湛技艺外,还是其学养、气格和审美追求的体现。他家里挂的一幅自撰自书对联,“月色梅香袭书案,天机学养入毫锥”,正是其艺术创造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