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蔡玲
“这是刚从上海崇明岛购进的蟹苗,一袋10斤,一共350斤。”1月5日,仙桃市排湖渔场雷台分场蟹池上,一片忙碌景象。村民张杏山和家人正穿着水裤,撑着竹篙,将一袋袋蟹苗运至鱼池中央,解开网兜,几分钟后,蟹苗四散开来,欢快地游向水深处。
迎面来的风很大,张杏山却干劲十足,抓起指甲面大的蟹苗,一边展示一边介绍:“这些‘小家伙’会先放在小鱼池中精心喂养3个月,待长成矿泉水瓶盖大小,随后放入大鱼池中喂养5个月。‘3+5’养殖模式,不仅能提高蟹苗存活率,而且养出螃蟹个大味美,不愁销路。”
张杏山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仙桃90%以上的蟹苗来自外省,经长途运输,蟹苗良莠不齐。所谓“3+5”模式,即在种植有伊乐藻的小池塘养3个月,进行两次脱壳之后,淘汰部分病苗、残苗,选择好苗进大塘养殖5个月。我省平均温度比江浙高,螃蟹成熟期早,水草茂盛的大池塘,给进入生长期的螃蟹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
张杏山如今是雷台分场的养蟹能手,年过50岁的他,谈起收入,喜滋滋的,“这几年,靠水产养殖彻底打了个‘翻身仗’。”
以前的日子可不这样。1998年,张杏山患上肝硬化,前前后后住院3次,掏光了家里积蓄,还向亲戚借了3万元外债。“屋漏偏逢连夜雨”,家中鱼塘也因管理不善年年亏损,女儿读书费用也没了着落,只能靠亲戚救济勉强生活。2015年,经评议,张杏山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老张,要不你跟我一起养螃蟹?这几年我试养了些,长得不错,也卖得起价。”排湖渔场驻村帮扶干部何承高的一番话,让张杏山动了心。
身体日渐好转的他,开始和妻子“二次创业”。夫妻俩将家中15亩鱼池改养螃蟹,在何承高的指导下,第一年就小获成功,赚了5万元。
“养螃蟹,更要敢‘吃螃蟹’。”第二年,尝到甜头的张杏山又承包了一大一小两个池塘,在政府的帮助下,掌握了“3+5”分段养殖模式,并将技术运用养殖中,年收入达到8万元。2016年底,张杏山家正式脱贫。
脱贫后的张杏山一心钻进养蟹这个行当。一有空,他就会巡塘,观察并记录螃蟹进食、脱壳、活动,从而摸透它们的习性。日积月累,张杏山的螃蟹养得风生水起。
2017年,随着龙虾市场走俏,张杏山又将目光盯在虾蟹混养上,总结出一套早投食、适时捕捞、拉开虾蟹生长时间差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努力,池塘里的螃蟹和小龙虾成为市场上抢手货,亩均效益上万元。2018年,张杏山一家售出3400斤螃蟹、2500斤小龙虾,家庭毛收入达到20万元,一跃成为当地致富能人。
“好日子,要靠自己奋斗!”张杏山说,他要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养殖方法,分享给更多想养蟹又愁技术的村民,大伙一道在小康路上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