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娜 邓伟
省两会期间,网友“小燕子”等人反映,孩子们向往的科技馆,虽然免费开放,但时常一票难求。一大早去排队领票,还不一定能领到,希望能有更多科普场所。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湖北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省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力争达到10%。
科普与科技发展同样重要
“科学知识普及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样重要。”省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蓉说,不少重大项目引发的“邻避效应”,根源都在于缺乏科学引导。“几年前,一个大型化工项目计划落户湖北,由于周边群众缺乏科学认识,抵触项目落地,最终该项目花落外省。”
陈蓉的建议引起了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岗的共鸣。
石岗指着放在桌上的手机说,前几年,居民小区里建信号基站,经常引发纠纷,很多居民都不愿意让基站建在自家附近,担心“受辐射”。其实,根据科学测试,信号基站的辐射并没有那么恐怖。“一个建在小区里的基站,辐射量只是一部手机的几十分之一。”
石岗说,5G时代即将来临,根据5G信号的特性,地面基站的数量相比现在将成倍增加。“只有加快普及科学知识,打消群众顾虑,才能让基站在最经济、最合适的地方建设起来。”
科普不必拘泥于科技馆
城市科技馆一票难求,群众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科普?
省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程运江介绍,在湖北省内,想要参与科普活动,不必拘泥于各地科技馆。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几大种植基地都是不错的去处。“每逢周末,我们几处种植园,都向市民开放,周边很多居民会带孩子来学习植物知识。”
湖北高校资源丰富。程运江建议,整合各高校的特色科技项目,建成连片成网的科普园区,并将周末设为科普开放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在一些公共休闲场所,也可以零散建设主题化科普场馆,让群众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科学知识。“以公园为课堂,以自然为课本,向公民普及科学知识。”省人大代表、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李述永建议,征集科普志愿者,组织中小学生记录“自然笔记”,开展科普研学,让科学素养深植于心。
科普项目在持续推进中
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副主席马忠星介绍,2016年至今,通过财政资金扶持,15个贫困县级科技馆免费开放;全省有中国流动科技馆14套,在12个市州巡展,每站巡展时间超过2个月,已巡展62站,近160万人次观展;全省各级科协的44台科普大篷车,总行程4.7万公里,开展科普活动506场,40余万人次观展;此外,农村中学科技馆、特色产业科普基地、科普惠民社区等项目都在持续推进中。
“我们计划建立科普联盟,把各类科普场馆、高校及医院的科普资源整合起来,免费对公众开放。”马忠星说,今年,省科协将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打造一台戏(大型科普剧),举办一场科普大赛,开办科普大讲堂,办好一批科普基地,打造一批优秀科普作品,让更多群众受益。
“我省开发的‘智豆’科普APP已上线,欢迎大家下载使用。”采访结束时,马忠星一再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