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辉
随着春节的脚步逼近,又有不少人开始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
近些年,似乎每到岁末年终,“年味变淡”的失落就会以一种集体吐槽的形式出现,俨然成为一种现象。年味是什么?是家人准备年货时,忙碌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容,是腊月集市的喧闹和繁荣,是穿新衣吃点心的畅快淋漓,是枕着压岁钱入梦的喜悦,是鞭炮声里雀跃的童年……说到底,年味是人们对过年氛围的浓郁时代记忆,是对传统年俗的深厚情感根基。
“年味变淡”与物质生活的丰富有关。以往那些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美味佳肴,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吃到;过去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衣习惯,也早已一去不复返。时代变了,“现在天天都像过年”,也就没了“365天盼呀盼,唯一寄托念想的便是过年”那种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年味变淡”是一种理所应当。恰恰相反,人们对“年味变淡”的感叹,背后是对进一步丰富传统年俗的期许。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很多人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过年了尤其需要放慢脚步、停歇心灵,在团圆的温馨里积蓄力量,在过年的喜庆中放松心情。自汉武帝制定《太初历》,将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以降的两千多年里,过年,始终是中国人标注生命周期,辞旧迎新、开启更好生活的一个重要岁月节点。人们对年味的期许,实则是对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传统年节文化的一种时代确认。
生活不止物质的苟且,还有文化和精神,还应有一些仪式感。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二十七洗大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把守岁,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农耕文明下的年俗,要在城市生活中保留并发扬下去,并不容易。但告慰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文化传统却不难传承。挂起红红的灯笼,点上红红的蜡烛,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老人,送给孩子,送给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对“年味”的最朴素留存呢?
眼下,很多地方鞭炮不能放了,过年似乎有些“冷清”,但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年俗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灯会的璀璨,庙会的热闹,舞龙舞狮的喜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的温馨,以及把父母接来城里团圆,和家人开启一段春节旅行等等,不论过年的形式怎样变化,只要家人在一起,只要心与心紧密相连,只要对来年的美好始终充满信心,只要守住爱和团圆这个根本,“年味儿”就会在那一副红彤彤的春联,一碗热腾腾的饺子,一声欢快的“过年好”里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