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卓
一天24小时,我们的时间去哪儿了?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与2008年第一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相比,10年间我国居民的时间分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个人生理必需活动时间增加19分钟,有酬劳动用时减少4分钟,休闲娱乐时间增加25分钟,上网时间增加2小时28分钟……
时间,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空间。人类在必要的劳动时间中挥洒汗水、辛勤工作;又在剩余的闲暇时间中享受生命、发展自身。“时间利用调查”提供了观测居民日常生活、衡量经济社会变迁、评估民生福祉改善的新维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有酬劳动的时间较之前有所缩减,“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时间”大幅减少,“就业工作时间”则有所提升,结合我国经济的中高速平稳增长来看,不能不说是我国科技发展、管理精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结果。城市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进程,仍然在重塑着我们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
而在有酬劳动时间整体缩减之余,我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卫生护理、陪伴家人、健身学习等方面,体现了我国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携手共进的局面。在生命中的闲暇时光,我们追求着生活的舒适和更好的自己。
一些没能被数据反映出的情绪也值得注意。如针对被调查的“中等收入群体”该如何界定引发的强烈争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普遍焦虑。诸如“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的热点议题,让不少人只是缩短了表面上的必要劳动时间,却没能放下劳动时间之外的沉重思想负担。统计数据只是时代年轮的一个微小剖面,通过它,我们还应深入纸页的背面,察民生之微,致生民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