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一人称”思维养护好作风
2019-01-29 08:00: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个症结就在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思维多,“第一人称”思维少。只管“你们”要落实,不问命令是否切实;搞形式、走过场,那是“他人”的问题,我是抓工作;查摆问题,手电筒多照别人,少照甚至不照自己。

    昨日,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大篇幅刊文,聚焦基层干部群众来信反映身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就如何整治提出建议。“事无巨细都开会,会议越开越长”“周五发通知,周一要结果”“每天必须在‘群’里说话”“平日不重视,年终干着急”“部门扎堆而来,乡镇疲于接待”……7个小标题,串起基层干群披露的问题,吐露的心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各种表现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上级发号施令中的作风问题,加重了基层负担,成了基层治理的痛点。“四风”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个症结就在于“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思维多,“第一人称”思维少。只管“你们”要落实,不问命令是否切实;搞形式、走过场,那是“他人”的问题,我是抓工作;查摆问题,手电筒多照别人,少照甚至不照自己。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自己这一关堵住了什么样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展现了何种好作风?扪心自问,可能要打一个问号。
    无论是人民日报聚焦的问题,还是去年底《半月谈》杂志推出的《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文章,督查检查频繁、问责滥用、压力“甩锅”、处处留痕、材料论英雄、庸懒干部、典型速成、政策打架、上升“天花板”、幸福感缺失,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表现,都与具体的行为主体有关。一定程度上说,一些上级部门、领导自身作风不正,“逼”出了下级的作风问题。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各类作风问题之于基层的危害,之所以被频繁聚焦,就在于它们严重影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影响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影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第一人称”思维是什么?就是想明白、看清楚脚步往哪里迈。是心存侥幸、视若无睹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是一边叫苦不迭,一边身不由己地参与,还是从我做起,把自己摆进去,敢于拿自己开刀?热衷“调研秀”,问题却一个也没发现没解决,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如何?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基层疲于应付的痕迹管理,自己做得怎么样?中央明确要求之下,激励的方向清晰,问责的压力真实,如何做好作风的示范者、实践者?这是思考题,更是必答题。
    对有的人来说,从自己做起总有难度,动力是个问题。看看北京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行动,正是反躬自省的务实行动,才有了巨大的正向效果,为全国各地作出示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纵深推进的作风建设,实际上就是行动路径的明示,体制机制的革故鼎新,治理体系的改进完善,都要对应到具体的人,对应到作风建设的每一种从我做起,从我改起。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千条线,一根针,说到底都是一个个“我”。理顺千条线,才能给一根针减负,多用“第一人称”思维养护好作风,才能让基层忙好改革发展、民生福祉的正经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