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有男(女)朋友了吗?”“结婚了吗?”过年回家,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又爱又恨”的事情。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曾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其中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催婚;25至35岁的单身族压力最大,86%的受访者被催婚,女性比男性高6%。“催婚”,已成为临近年关时的一个热词。
单身青年面临的催婚压力,从网络上的诸多吐槽中可见一斑。有的一想到催婚情景就烦躁不安,焦虑到去看心理医生寻求慰藉;有的为避开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特意申请春节加班;有的为了让父母“省心”,不惜花钱租友过年……年轻人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催婚的不满与排斥,在面对真实的盘问场景时却又常常无可奈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追求。客观而言,平时相隔遥远、价值观各异的群体,在节庆期间短暂聚合,因为缺乏共同语言,产生种种不适应也在情理之中。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父母辈,对儿女的婚恋已然越来越宽容,但如果太晚结婚或者拒绝结婚,依然是其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而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他们不少以事业为先,在感情方面有自己的期许和坚守,不愿为了结婚而结婚。
两代人对待婚姻的出发点不同,每一次交锋自然难以达成共识。想法有别的两代人,正面临着初婚年龄普遍后推的现实。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人第一次踏入婚姻殿堂的平均年龄为34.2岁。有现象表明,越是发达地区,结婚越晚。晚婚,可以说是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规律使然。受教育时间越来越久,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相较于上一代,年轻人拥有更为多元的价值观,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单身人士,可能也面临着不敢结、结不起的苦楚。有限的收入、月光的消费,决定了只能在爱情与面包之间选择后者;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无暇去享受浪漫的爱情之旅;高企的房价、育儿的不易,对婚姻的憧憬敌不过现实……婚恋不是过家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时代在变,但婚姻所牵涉的方方面面、遭遇的现实阻隔,并不比过去少。
晚婚、催婚乃至“逼婚”,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表征。现代化生活里,许多年轻人在都市里通过个体的奋斗和付出,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的自给自足。恋爱与否、结婚与否,他们心中有自己的答案,只要过得舒适、自在,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个人最好的选择,也都应当被社会所接纳。父母对儿女遭遇的生活压力并不那么感同身受,儿女对父母一辈的殷切期待也并不能够深刻体谅,“催婚”与“反催婚”的角力,也不会在短期内瓦解。要消解两代人价值观的摩擦与隔阂,形成社会观念整体层面的转变,需要通过社会文明的进步来润滑,需要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