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2019-02-03 07:59:00 来源:湖北日报
    □ 赵莹

    湖州德清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经历千年的岁月流逝,德清这块文化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文化名人,如孟郊,如赵萝蕤等,他们在德清留下了自己的遗踪,然而岁月的浪潮已逐渐将过去的浓墨翰香掩去,唯有德清这座城市肉眼可见的高楼矗立在我们的视线中,而它背后那些久远的、深邃的记忆正慢慢被人们遗忘。
    在《永远的外婆家》中,杨振华将曾经的文化碎片捡拾起来,以他敏锐的笔触书写了德清的历史人物与民俗风情,其中也不乏个人的生活追忆。在“存史”里,他考据了诸多史志典籍,还原了当时与德清亲密接触的历史名人的生活图景。“记人”中,他叙写了当代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对德清的深厚情谊,展现了德清清丽别致的自然风貌。“忆旧”时,那些过去的风俗风物与文化脉络,便在杨振华的梳理中归拢成型。而“溯源”中,璀璨的良渚文化,动人的青瓷文明,风情的新市气象,都成了书中安然清雅的诗意。杨振华就像是一名严谨的考古学家,将德清的历史线索细细拼凑,复原出真实而又完整的片段。无怪于著名作家张抗抗在为他之前出版的《永远的江南赋》作序时说道:“那些德清的历史人物,在书页里呈现出肢体骨骼的形状和筋脉清晰的纹理,犹如一册册被编号保存的化石模片,烙印着华夏文明史以及德清地域文化的印痕。”
    本书虽是杨振华的散文随笔,但并不意味着里面的文字是散落的,夸张的。他笔下记录的故人,皆是取材于翔实的史料与人物轶事,力求公平、客观地评说该人的生平,探讨他们的过去与得失。如为了探知孟郊“游子文化”的渊源,作者曾前往清河坊寻找当年的遗址,以求还原孟郊的生存环境;当提及叶圣陶与俞平伯的“暮年上娱”时,一封封真挚的书信将他们二人的翰墨情缘加以传递;为了准确定位抗战时期的“戈亭诗派”,杨振华审慎考证各方史料,还拜访了诗人朱谓深的后人朱轮先生,可谓用心至深。
    杨振华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史料分析,他将自己个性化的思考融于端正的言语中,志在追求隐藏于德清这座城市背后的文化密码。在莫干山的静谧岁月中故事良多,有中青年学人对“价格改革”的深度探讨,也道出了国共合作的谈判契机。青瓷文明的逐步解密也让德清这座城市内蕴沉淀、人土交融。正是诗文化、游子文化等的辉映下,德清的特色精华不至于被历史蒙尘,让现代的学子能以史为鉴,继续传承与发挥新的文化精神,在新旧交替中熠熠生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