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新城如何建?
2019-03-03 08:22: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哲

    随着长江新城起步区武汉市P(2019)006号地块成功落槌,长江新城正式启动建设。长江新城管委会透露,全年将开工建设18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670亿元,其中,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了近三分之一。长江新城将建成什么样?有何特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就此采访了负责长江新城规划的武汉市规划院长江分院院长郭希盛。

    汇聚高精尖

    郭希盛介绍,长江新城定位“高端、协同、错位”,突出创新驱动,集聚高端高新资源。
    其产业发展主要有: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金融、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绿色经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装备、量子技术为重点的“智能经济”;以脑科学、基因工程、医疗健康为重点的“生命经济”。同时,集中建设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布局一批顶级科研机构,创建一批创新型大学,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武汉的全球科技要素集聚能力。
    除发展高端产业,长江新城重视培育“特色化”生态空间。依托武湖、草湖构建城市水库,联通长江、滠水、倒水,构建纵横景观水网。加强“融绿”,形成城市公园2000米、社区公园500米、5分钟—10分钟步行可达的全覆盖绿地系统。强化“通风”,控制沿江、沿河、沿湖一级风道和组团间二级风道,确保新风贯通全域。生态“成网”,形成“十字生态轴、环城森林带、纵横蓝绿网、两级通风廊道”特色生态空间体系。
    在出行方面,该区将以物联感应、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数字化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空轨+空中步道+低空无人机”的空中交通、“BRT+智轨+无人驾驶道”的地面交通、“地铁+地下道路+地下物流”的地下交通等立体化交通组织模式。规划轨道线11条,总线路长186公里,实现绿色出行比大于85%。

    打造国际范

    在今年长江新城建设计划中,万达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国际合作项目赫然在列。“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是长江新城的建设目标。此前在长江新城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会上,多名专家认为武汉国际影响力不足,长江新城应担当武汉的国际名片。
    郭希盛介绍,为打造国际范,长江新城创新了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开门规划、扩大影响”,采取国际征集和公开招投标方式,海选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博采众长、优中选优。长江新城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国际征集,共吸引78家国内外机构报名,最终5家知名机构的方案入选,其中包括,美国Heller Manus Inc公司方案,和泛亚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德国SBA公司方案,是武汉规格最高、参选机构最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规划征集。
    同时,长江新城管委会频赴欧美开展招商活动,其中包括,赴英国开展高科技产业项目合作;与爱尔兰国家医疗产业园开展大健康产业合作;与瑞典环境科学院开展技术与人才合作;赴丹麦洽谈联合国全球采购服务与知识分享中心(武汉)项目;深化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合作,推进长江新城哈佛医学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赴芝加哥考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芝加哥滨水区域城市公共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经验。
    去年,长江新城已与鑫苑集团、爱立信、哈佛医学创新中心、荟同国际学校、史迪威等外企、学校开展战略合作。未来,长江新城管委会还将在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入学教育、医疗等方面出台优待政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