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数据这样来
2019-03-07 08:13:00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熹 通讯员 喻妙

    未来24小时或此刻空气质量指数是多少,PM2.5数值是多少,能不能进行户外活动,要不要戴口罩?这些信息,如今打开手机就都知道。这些信息又是怎样得来的呢?3月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一探究竟。
    在武汉市八一路一栋普通楼房的顶楼平台,架着十多台一人多高的采样仪器,空气从这里进入楼下的大气颗粒浓度监测仪、黑碳仪等十多台检验设备,进行分析。同时,还有激光雷达、气象观测装置等仪器,采集和分析更多相关数据。这些数据都上传至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通过分析应用,进一步研究污染成因,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因功能齐全,作用重大,该监测站也被称为“超级站”。
    在全省,还有15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与可以监测二氧化硫、臭氧、二氧化氮等16种数据的中心站不同的是,常规站点监测指标为6种。这些监测站全部自动化运行,数据实时传回到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数据库内,经审核后用于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同时也是空气质量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我省还建设有移动监测站,通过将一些可以移动的设备放入监测车内,实现边走边监测或定点监测。“自动监测站的监测能力介于常规站和超级站之间,对于有些常规站无法监测的指标,或不方便建监测站的地方,我们就带着移动监测站去进行监测,可以更好地识别,分析污染问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许可说。
    对公众开放的预警预报信息是怎么出炉的呢?“预警预报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每晚大型计算机自动将污染源清单、气象资料、污染化学机理等相关数据或参数上载,根据预设好的空气质量模型,经过高性能计算机的大量计算,输出未来几天的污染物浓度等相关数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丁青青说。
    然而,机器算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发布,需要预报员参考气象信息、卫星雷达信息、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等各种信息进行人工订正,写出各类空气质量预报,向公众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出炉,需要数据与经验的结合。”丁青青说。据了解,经预报员核实后的预报数据,准确率可达80%以上。
    当遇到未来可能出现重污染时,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还会启动会商机制,与气象部门、区域监测部门以及国家监测总站等方面会商。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