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通讯员 周东平 刘巍
普通稻米的“下脚料”米糠,摇身一变,成为营养丰富、价值不菲的“油中黄金”稻米油。3月13日,在位于炎帝故里的天星粮油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目睹了稻谷的这一变身。
在自动化的生产车间,一粒粒稻谷在去杂、去壳、打磨过程中,脱落大量的副产品米糠。一台台先进的炼油设备“吃”进米糠,再采用分子蒸馏的物理工艺提炼,炼出深黄色的初级毛油。
毛油在一台封闭的大型油罐和管道中,完成脱色、脱酸、脱蜡、脱脂等10道工序,最后,色泽金黄、香气怡人的稻米油就诞生了。
该公司负责人姚莎莎介绍,以往,米糠多数被当作饲料简单处理,殊不知加工炼成的稻米油富含谷维素、植物甾醇等有益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被业界誉为“油中黄金”。上世纪30年代,日本就着手研发稻米油,如今日本将稻米油列为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营养午餐指定用油。
随州是全省水稻主产区,常年种植水稻125万亩左右,拥有优质丰富的米糠资源。天星粮油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研发稻米油取得成功,2013年,公司投资建设日产50吨的一级稻米油分子蒸馏生产线,使米糠增值10倍以上,这项技术在全国属领先水平。
在天星粮油,每年需要十几万吨米糠,可消化周边近百家大米加工企业的米糠。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大米加工企业负责人从仙桃而来,和天星粮油公司商谈长期供应米糠。
虽然同等重量的稻米油,价格比普通食用油要高出一倍左右,但150公斤稻谷只能提炼出1升稻米油,“这样合算吗?”记者问。
公司生产管理人员王洪国肯定地回答:合算,剩余的副产品可全部利用。稻米精深加工成生态大米,米糠提炼出稻米油,稻米油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糠蜡,可继续淬炼成口红、面膜等化妆品;油渣、黑酸可以制作成化工燃料、洗涤品、油漆等。“下一步,我们将着手研发化妆品,将稻谷吃干榨尽。”
王洪国粗略算了一笔账:150公斤稻谷产生18公斤左右的米糠,一般用作饲料,按照每公斤0.8元至1元的市场收购价,米糠价值不过18元;但经过深加工后,产出的稻米油1升售价30元左右,加上糠蜡、油渣等副产品,总体身价较原来翻了跟斗。
公司展示厅内,一条“水稻—大米—米糠油—化妆品”的循环经济链被“微缩呈现”,原本功能单一的稻谷能吃能用,令人大开眼界。去年,该公司被授予全国唯一的“稻米油系列国家标准验证联合实验室”,参与行业标准制定。2017年,随县被中国粮油学会授予“稻米油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