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
视点
如何对待生命终点,既体现社会文明,也折射治理水平。加强公益性墓地建设,多为老百姓的“身后事”着想,不让“何处觅归处”增加民生忧虑,应该是殡葬服务的基本宗旨。
针对福州沿海部分地区毁林建造“豪华活人墓”问题,福州市立即部署开展整治行动,要求迅速清理,十日内平坟恢复植被,并提出疏堵结合,加大公墓建设力度,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
郁郁葱葱的青山被挖得满目疮痍,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大兴土木……破坏山体、污染环境的豪华活人墓,不仅是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行为,更无视环境保护,肆意破坏生态。“风光厚葬”的传统观念助推了旺盛的豪华墓需求,一些风景优美的“风水宝地”就成了觊觎对象。因监管不力,有些地区的豪华活人墓成片成群建造在山林、水库中,不仅制度被架空,执行成为“软皮筋”,而且也反映出传统陈旧的丧葬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亟待革新。
新华社报道,“记者在福清、长乐、连江等地7个乡镇发现,只有少数乡镇建设了公益性公墓陵园。一些群众反映,因为没有公墓可去只能进山挖坟。”往深处看,福州“豪华活人墓”问题背后更有供需矛盾的问题。福州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滞后,也是私挖、乱建墓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老百姓非常看重人生的“归处”,这其实也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对生命的敬畏、虔诚。解决好普通老百姓这一基本的民生诉求,应该在符合法律规范的范畴内做好规划。公益性墓地建设不足,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推高墓地价格,让老百姓陷入“死不起、葬不起”的深深担忧,甚至让一些人铤而走险,私挖、违建。
公益性墓地建设不足是不少地方的通病。一方面是经营性墓地堪比房价;另一方面是公益性墓地供给有限。尽管草坪葬、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推行已久,但入土为安、落叶归根依然是很多人内心的坚持。加强公益性墓地建设,多为老百姓的“身后事”着想,不让“何处觅归处”增加民生忧虑,应该是殡葬服务的基本宗旨。
如何对待生命终点,既体现社会文明,也折射治理水平。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加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公益性墓地的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尊重民生之需,就需要各地政府通过实际举措缓解这种矛盾,让墓地的公益性占主导,而不是让高价墓地满天飞。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不能因为地广人稀而放松管理,也应增强公益性公墓建设,积极引导村民转变陈旧观念,涵养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