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许海刚从洪湖出发
2019-04-06 07:35:00 来源:湖北日报
    图为:白龙江头(纸本水彩)
    图为:甘南人物(纸本水彩)

    李砚

    许海刚的童年是在洪湖边上度过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洪湖赤卫队》风靡了整个中国,当地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写生团队,当画家们创作的时候,孩提时代的他就在一边,好奇地观察他们怎样起稿,怎样上色,最后又是如何将身边的风景生动地定格在二维的画布或画纸上。
    八十年代初期,许海刚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师范专业。初学国画,再习水彩,或许是家乡湿气氤氲的湖光山色一直在他的心里萦绕不去,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始终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或隐或显,即便是在他那些貌似最肆意挥洒的作品里,也始终带有一抹任他风雨如晦,我自安之若素的温润恬淡。或许是由于艺术家天生的沉静性情,或许是因为长期因为水彩这个曾长期流行于英国贵族间的画种的浸染,又或许受到曾数年修习中国画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许海刚的许多作品带有一种亦中亦西,似古也新的气质,且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许海刚并不讳言自己博采众家之长的倾向,他曾一度沉迷于钻研印象派,研究他们对于光的处理方式,以及修拉式的点彩技巧;黄宾虹在国画中“浓、淡、破、积、泼、焦、宿”的用笔七法也在他的学习借鉴之列。只要是能触发自己灵感的,不拘是油画、国画还是水彩,更遑论古今中外。
    但水彩毕竟有它自己的个性,轻薄易干,不好修改,需要画者丰富的经验以控制它最后能达到预想的效果,稍有不慎,即满盘皆输,后期几乎无法补救。为了追求画面色彩的纯净,许海刚创作时基本上不使用白颜料,因此也给画面的塑造带来更大的技术难度。
    此外,为了让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更加鲜活,他每到一地,便会做大量的笔记来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图文并茂,详细地记载着那个地方的历史、典故、传说、当地特产、服饰细节等等,这些笔记不仅成为他进行正式创作的辅助,把它们另外汇聚在一起集结成册,也成为了趣味横生的绘画小品和游记。
    数年积累,三进甘南,2014年,取材于甘肃西仓寺藏民传统节日的作品《亮宝节上的人们》获得第12届全国美展水彩类金奖,一夕之间,许海刚成了众多媒体追逐的对象,但他却避开喧闹,独自驱车回到家乡洪湖,也许在那里,可以重新找到儿时对家乡,对绘画最初那份单纯的热爱,不带任何其他色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家中,许海刚算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那一类,被他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海师傅”。对他来说,绘画本身带来的乐趣要远远大过于一切附加值,而那颗从洪湖出发的炽热赤子之心,也许从未改变。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